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 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
—— 节选自《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材料三:  2013年3月,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简洁、务实的讲话,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总书记的讲话也是一场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全民动员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共十四大以来采取了哪些举措?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3)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4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目标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识到,同样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依赖的理性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推动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在市场机制作用之下,一个自主的社会得以和谐的运转。在这样一个通过市场而得以组织和协调的社会里,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原子式的存在,分工和交易将分散的个体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抛开专制主义的规划,自主的社会也能建立其和谐的秩序。……斯密的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换场所,也不仅仅是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甚至,市场成了某种“隐蔽的上帝”。
——(美国)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材料二 六十年来(注:从1917年算起)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也是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现在的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计划又时常脱节,计划机构忙于日常调度。因为市场调节受到限制,而计划又只能对大路货、主要品种作出计划数字,因此生产不能丰富多彩,人民所需日用品十分单调。
——陈云《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
(1)材料一中斯密与材料二中陈云关于市场问题的主张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提出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对英国、中国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调整结构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材料三 我们所说的工业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象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
——摘自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56年11月)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说明黄宗羲与商鞅思想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来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年4月6日哈里·杜鲁门在芝加哥发表演讲:“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他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7年)
材料二   1958年当选法国总统的戴高乐毅然抛弃法德宿怨,l963年1月22日,双方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1964年1月,又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3月,戴高乐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0月北约理事会被赶出法国。翌年3月,一切外国驻法部队均被赶出法国。
——摘编自《世界当代史》等
材料三   周恩来总理:……这几年,戴高乐将军当政,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方面采取了勇敢的步骤。有些大国可能不高兴。我们觉得,一个国家应该如此,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因为一个国家的事务只能由这个国家自己解决。
——《关于中法建交问题(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领导世界的基础,并归纳美国领导世界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挑战美国霸权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戴高乐总统的措施与中国的外交思想有哪些相同之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古罗马的公民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即公私法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表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发展到万民法以后,由于罗马帝国境内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民事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私法体系更为发达。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十二铜表法》的一些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错误、欺诈、胁迫或无端反悔,也为了避免法官在司法中徇情偏袒。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程序的严格执行是为了保证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程序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罗马法注重程序是法律体系完备的表现。
——庄鹏《罗马法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基本特点。
(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观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预。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思想?
(2)依据材料二,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3)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政策?列宁的思路有什么特点?
(4)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材料二 1941年, 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 , 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 , 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政治的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比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派办报的宗旨、任务、目的。
(2)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发展才有进步,发展是永恒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下列甲、乙、丙三组材料

(1)从材料看,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或内容是什么?(2分)最有史料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三 有人说:“西方工业文明在东方国家中已被证明其价值,并为先进人士所认可,然而这种异质文明与中华文明相比,是一种二千年未见的差异性极大的文明,……自强运动的初衷只是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但后来的实际作为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
(3)材料三中“异质文明”与“中华文明”分别指的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自强运动后来“实际作为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这句话的?
材料四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1895-1913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情况并指出商办企业发展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 。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这种调整给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中邓小平同志对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形势分析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二 19世纪后期经销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二反映的现象对图一反映出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分析材料三的图表曲线信息,说明这一时期内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材料三的图表曲线走向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材料四 《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一下黄宗羲的观点和雍正帝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4分)
(3)材料四主要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2分)
(4)材料三中雍正帝的观点对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