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的大会上高度评价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战争态势,强调了各自对抗战的历史作用,我国从2015年某月某日开始,每年的这一天被视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作为一名中国人,要时刻以史为鉴,也请你牢记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请回答。
(1)抗战胜利纪念日是每年的?
(2)你知道有哪些历史意义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阳“礼仪富盛”的原因。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务。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因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最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待急于见功,知有已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王安石“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主张所要调节的矛盾及对应的变法措施。
(2)材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作者认为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 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 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2)汉武帝是怎样发展选官制度的?东汉有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10分)
(2)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其成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16分)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dí,即买进粮食)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三中机户和工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4)材料四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历史材料,从材料中寻找历史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自己在课本上掌握的知识点对照,也是一种基础的历史学习能力。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学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这一专题后,小明结合最近看过的相关书籍,设计了一道辨析题,让同学们在活动课上加以辨析: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一天,雅典公民帕罗斯上午督促因债务沦为奴隶的本邦成年男子亚哥斯完成农活后,下午与妻子海伦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按照克利斯提尼设计的公民四级制度,只允许第一和第二等级的居民参加。这天的公民大会投票表决通过了与罗马帝国宣战的决议。
上述这段文字表述中有多处错误,请你指出其中的四处。并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会把课本中的文字知识用图表、材料等多种方式呈现,是会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重要标志。请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所示中央机构开创于哪个朝代?(1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
(2)三省六部制有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完善到图二中的程度是在哪一朝代?当时中书               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各自负责的职能分别是?
(3)图三中的政治结构设计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哪一朝代?为了维护这一设计,这一朝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何种政治措施以加强皇权?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
材料一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二 
美国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并规定了国会的组成;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以及规定总统产生的办法: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并规定最高法院的组成。这部宪法表明,美国在世界上第一次创造出既不同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不同于英国议会内阁制的制度,使美国成为一个具有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的联邦制国家。这种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形式后来为许多国家所仿效。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异同。
(2)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唐景龙元年(707年)的敕令
材料二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一一(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1)何谓“草市”?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草市发展所面临的困难。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草市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凡尔赛体系下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决定了这一体系的不稳定性。图1、图2各反映了哪一对矛盾?除了上述矛盾之外,凡尔赛体系还包含着哪些矛盾?(4分)
(2)图3、图4所示人物有何主要贡献?(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图片反映了1929~1933年美国的社会状况:

请回答:
(1)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概括,危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6分)
(2)美、德、日选择摆脱危机的方式有何不同?(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