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主要服务于外商。1918年,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中国近代职业会计师的制度开始建立。早期会计师人数增长缓慢,业务量有限。

1936年,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会计师们出版了税法解释及纳税指南一类的书籍。立信会计学校还添设所得税科,学员“大多为工商界正副经理、会计主任及其他高级职员”。会计师在工商企业的邀请下,赴各地讲解税法及会计相关问题,听者“均系中外闻人,工商巨子”。政府税务部门也聘请会计师解释税法。1937年,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者潘序伦向财政部提出对国家税法进行修改的建议。国民政府在后来修订税法之时也部分吸收会计师的意见。

——摘编自魏文享《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所得税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所起的作用。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辽宁卷)
  • 更新:2023-12-0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辽宁卷)
  • 更新:2023-12-0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旧唐书》 200 卷,后晋刘啕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 225 卷。书中创设 4 表,增加 3 志及列传 331 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 16 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辽宁卷)
  • 更新:2023-12-0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柑橘与《橘录》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ㅤㅤ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ㅤㅤ《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北京卷)
  • 更新:2023-12-0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年

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年

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年

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年

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年

《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年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北京卷)
  • 更新:2023-12-0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北京卷)
  • 更新:2023-12-0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致敬!致远舰!

ㅤㅤ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ㅤㅤ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ㅤㅤ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ㅤㅤ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北京卷)
  • 更新:2023-12-0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学与北学

ㅤㅤ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ㅤㅤ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ㅤㅤ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北京卷)
  • 更新:2023-12-0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ㅤㅤ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ㅤㅤ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ㅤㅤ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更新:2023-12-0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ㅤㅤ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ㅤㅤ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深刻涵义。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更新:2023-12-0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ㅤㅤ“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

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

ㅤㅤ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海南卷)
  • 更新:2023-12-0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皓东(1868-1895),生于广东香山的一个商人家庭。他明辨事理、刚强不屈,自幼与孙中山交好。1883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回国,两人交往更加密切,陆皓东接受了许多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1890年,陆皓东自上海南下,往返于香港、广州,探求革命救国途径。1893年,他与孙中山等人在广州筹划创设革命组织,决定以"驱逐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1895年,兴中会总部在香港成立,开始策划武装起义,计划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陆皓东亲自绘制了起义所用的军旗,并在广州协助指挥调度。后起义计划泄密,陆皓东为销毁革命党人名册而未能及时撒离,在指挥机关被捕。面对清朝官吏的严刑审讯;他坚贞不屈,慷慨陈词:"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遂英勇就义。

--摘编自李新等主编《中华民国史·人物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皓东走上革命救国道路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陆皓东在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功绩。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福建卷)(含答案与解析)
  • 更新:2022-05-0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福建卷)(含答案与解析)
  • 更新:2022-05-0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彩瓷-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属于釉下彩,清代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型的釉上彩彩瓷。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到了18世纪,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的商品进行研究,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费品已然成为不列颠的代名词。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一股"盎格鲁热"出现了,这是一波针对英国新式商品的热潮。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谈谈你的认知。

来源: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福建卷)(含答案与解析)
  • 更新:2022-05-0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