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意义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A.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 B.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
C.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
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
D.通过学习,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 | B.英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占领 |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
宋庆龄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她话中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是指
A.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
B.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被判革命 |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巾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
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两者的共同之处体现了( )
A 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 B 追求理性的自由主义
C 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 D 追求自我的个人主义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
A.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
C.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 D.实行粮食税制度 |
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致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克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
A.表明英国对中国存有明显的歧视 |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
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 |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 |
“皇帝不专制,文人言论自由,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盛,人民富足的时代。”这可能是对下列哪个时代的描述( )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两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1787年美国宪法在当今的世界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确定了 ( )
A.三权分立的联邦政体 | B.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
C.资产阶级的联邦政体 | D.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
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常见的现象。回答第16〜18題。对外交往是一种文明交流的行为。下列文明成果受到对外
交往影响的有
以下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中英部分武器装备的数据对比,从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造成下表中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应是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之一。回答10〜13題。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訢曾说:“中国所当学者,固不止轮船、枪炮,即以轮船枪炮而论,雇买以应其用,计虽便而法终在(洋)人;讲究以彻其原,法既明而用将在我。”材料中奕訢的主张是
A.兴办洋务需培养实用科技人才 | B.筹划海防以强大清朝国防 |
C.引进外国技术但不用外国专家 | D.学习西方的民主法制建设 |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材料反映出李鸿章
A.已转化为维新派代表人物 | B.主张废除三省六部 |
C.已经与慈禧太后分道扬镳 | D.主张进行社会改革 |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 |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 D.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
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
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伦理觉悟”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是
A.洋务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