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选择解决这种形势采取的方法为
A.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
C.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 |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
从20世纪前二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来看,起最大阻碍作用的是
A.封建主义的束缚 | B.帝国主义的压迫 |
C.官僚资本主义的妨碍 | D.资金、技术的缺乏 |
下图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爱国”牌香烟设计的烟画。仔细观察画面,能得到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收回利权的要求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环境恶劣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讲求营销策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
农业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30441 |
69 |
4445 |
15 |
39696 |
100 |
其中,影响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
C.政府财税政策的变化 D.社会结构的变化
图所示是民国时期的“北京五星啤酒贴花烟灰缸”的陶瓷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①近代实业救国的思潮
②近代中国商标发展史
③北京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史
④近代中国陶瓷发展史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材料三 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两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
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A.军事准备不足 | B.政治经验短缺 | C.思想理论肤浅 | D.经济基础薄弱 |
铁路是各国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交通运输的骨干。铁路建设的发展,关系到各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集股总以华股获占多数为主,不得已而附搭洋股,则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具禀时须声明洋股实数若干,毫无遁饰字样,并不准于附搭洋股外另借洋款以杜蒙混而慎名。实倘有蒙混开办,一经查实随时注销撤办;华人请办铁路,如系独立资本至五十万两以上,查明路工实有成效者,由臣部专折请旨给予优奖以资鼓励。其招集华股至五十万两以上者,俟路工告竣即按照臣部奏定十二等奖励章程核办;无论华公司附搭洋股者,洋公司附搭华股者,地方官均应一体保护,惟不得干预公司办事之权。至公司遇有亏蚀,应悉照中国国家所定条律办理,国家例不偿补。
——清政府1903年《商部重订铁路章程》
材料二 第3条 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对任何特定的个人、商社、企业、公司或地方,或任何特种运输,不论在任何方面给予任何不正当或不合理的特殊优惠或利益,……或不合理的损害或不利,均是违法的。
第5条 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与任何其他公用承运人或承运人就不同和竞争性铁路的货物的联营缔结任何契约、协议或联合,或就这种铁路的净利润的总量或部分进行分配,均是违法的。
第12条 所创立的(州际商务)委员会(注:委员们由参议院建议和同意,由总统任命)有权调查受本法条款管辖的所有公用承运人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使它知道其运营的方式和方法,……
——美国1887年《州际商务法》
材料三 合资建设铁路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在兼顾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投资各方按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分享利益;国家对合资铁路实行特殊运价,并给予其他必要的优惠政策;合资铁路公司要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偿本息和自我积累。
——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意见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美政府对于铁路业规定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不同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合资建设铁路的政策。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工业化)应该与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不可分割,即掌握了资金、采集原料,大规模生产,直接运销于广大市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不同,也不像因批发而云集的行商作贾(传统的商业)。工业生产提供了庞大的产量,而巨额资金的投入,则在生产的上游掌握着原料,在生产的下游占有市场。这种经济形态,在18世纪中叶成熟。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指出材料所说“经济形态”成熟的社会条件,并写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的不同。
材料二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到1919年已达到200万人左右。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很少的,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共发生罢工46次,罢工人数在五万左右。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影响。
某同学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
A.该现象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
B.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
C.该现象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材料反映的现象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以轻工业为主,作用积极 | B.不应强调发展重工业 |
C.应该完全直接面向民生 | D.以提高就业率为第一要务 |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变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是指什么运动?作者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还是“暴力反洋运动”?根据材料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下图中,可以获得的结论应该是( )
A.中国工业化水平处于初期阶段 |
B.1936年后各行业产值均大幅下滑 |
C.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陷入萧条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607年开始,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根据王恩涌《人文地理学》
材料二:“……英语,尤其是美式英语,似乎给予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尤其是年轻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
材料三:民主、自由、文明、野蛮、团体、脑筋、目的、思想、精神……20世纪初流行的这些新词大都来自日本。素以“开明”著称的重臣张之洞,以反感并力禁使用“日本新词”闻名。一次他见到幕僚路某拟就之办学大纲中有“健康”一次,勃然大怒,提笔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掷还路某。性格倔强的路某,针锋相对地回曰:“ ‘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尤觉可恨。”两人不欢而散。反对用“日本名词”者如张之洞,却也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困扰。
材料四:现在有“世界第一强势语言”之谓的英语,也饱受到其他语言的严重“污染”。2006年《泰晤士报》曾发文评价“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影响。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的是二战以来,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这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易位”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人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原因。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中式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