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011年9月27日晚,201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杏坛剧场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演了《大哉孔子》,演出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整场演出由序——你是一团遥远的火、礼乐篇、仁爱篇、大同篇和尾声——千年孔子五个部分组成。在祭孔大典上,还颁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据悉,孔子文化节以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材料四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3分)
(2)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材料四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1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关于儒家学说取得成功原因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有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①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②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③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⑤主张民贵君轻;又说⑥“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⑦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⑧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
(1)材料一标有序号的八句话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对历史史料的解释?哪些属于材料作者的历史评价? (只需写出答案对应的序号即可。)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之)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三,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材料四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又称为据材“道学”或“宋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3)据材料四,分析“理学”是新儒学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材料五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理性,向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的原因并指出其思想的局限。
材料六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5)材料六中“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中国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的觉悟”的内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陈独秀提倡的“伦理的觉悟”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材料七 截至2010年,中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派出教师3000余名,注册学员人数达30万。英国在2012年增长到20所孔子学院和63间孔子课堂,此外,还有20多所大学在“排队”申请希望能早日开设孔子学院。
——摘自新华社报道
(6)从儒学不断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2分)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对西方产生了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健全的社会机制应建立在以人为本和法制完善的基础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材料二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材料三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惟世之所号称贤士大夫者(注:指程朱理学家)……又未尝不汲汲焉惟功利之务。而所谓圣贤之学者,则徒以资其谈论,粉饰文具于其外,如是者常十而八九矣。”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材料四 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儒家思想核心及其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制定法律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王阳明救世济民的核心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张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理学。
——摘自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材料三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摘自《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材料五: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
材料六: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4)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014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文化遗产——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官便殿奏札》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3)据材料四、五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4)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儒家思想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材料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 摘自岳麓版教材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的共同主张及意义。(6分)
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留下了深深的步痕。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
(1)就治理国家来说,战国时期出现了哪些各具特色的理论创造?以儒家、法家思想为例加以说明。
明清时期,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2)简述明清时期儒学有了怎样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
材料二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有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卷十四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实质。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在当时具有怎样的社会价值?(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4分)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1分)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在君民地位上提出了什么思想?在治理国家上又提出了什么主张?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中的哪一学说?提出这一学说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他是哪一新儒学体系的集大成者?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判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的儒家思想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