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说法,比较全面的是

A.中国古代汉族文化的总称 B.中国封建文化
C.中国古代儒家文化 D.中国古代各族文化的总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来源:社会公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确切的是

A.其兴起与社会状况有关
B.其兴起与统治者的倡导有关
C.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D.出现了大批的散文家和作品
来源:古文运动的说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1)根据下面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2)有人说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在上述言论中有无体现,并阐述理由。
(3)结合上述言论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4)根据以上言论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来源: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
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
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
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 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4分)
(2)概述秦汉至两宋时期的“帝国文化”的形成过程。(6分)
(3)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2分)   

来源:深圳二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大量的制陶、纺织、建筑、育蚕、治丝等原始手工业。……,制陶一般包括淘洗、制坯、装饰和烧制等四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制作者进行严格训练,这说明师徒传授的雏型已经出现。
材料二 随着奴隶社会的崩溃,一些原来的职官(畴人)流散到了民间,于是著书立说,组织学派,并开设私学收徒。《史记·历书》曰:“幽、历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汉书·艺文志》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墨子创办的私学是以传授木工、器械制造技艺为主的,其教学方法注重实际操作。当时,突破家庭圈子收徒,实行个别传授也已出现。
材料三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在皇权命令和物质奖励下,师傅们不得不拿出祖传的绝技。这极大地提高了当时各行业的职业技术水平,并使各行业的最高技术得以推广。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
请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形式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和三,概括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出现的变化。(2分)
(3)概括指出导致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2分)
(4)我们研究历史,所依据的材料有很多,如上古传说、文献典籍、考古发现、文学作品等等,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作者依据了其中的哪几种材料?  (2分)你认为哪一种更可信?  (1分)并说明理由。(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内容与道家学派有直接关系的是()

A.《诗经》 B.《离骚》
C.《秋水》 D.《五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直至今天,在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依然能够看到中国现存最古老、最纯粹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传教的两位伊斯兰传教士的坟墓,珍藏于博物馆的数百件14世纪中叶以前中东穆斯林的墓葬石刻。这些史实不能说明      (   )

A.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见证
B.中国很早就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C.是阿拉伯国家对我国文化侵略的见证
D.伊斯兰教徒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传播了文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法制建设至隋唐时代,以《唐律疏义》为标志,确立了中华法系“以礼入法”“礼法合一”的特色。《唐律疏义》体现的观点是                                (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生活方式属于信息社会特征的是                                 (    )

A.群居 B.村落定居 C.城市化 D.城乡一体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的差异性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文明。“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借鉴、继承与创新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
忠于民族、国家,追求全民利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儒家强调人格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生命价值、物质价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提倡仁爱,强调人际和谐:“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兼爱”、“非攻”“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重视人伦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儒家重“信”为立身处世的基础。传统道德提倡“仁、义、礼、智、信”;“亲、慈、友、义、恭、序、信”如敬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就是人伦关系传统要求。
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和以事论理、以史为鉴的道德教化方法:儒家提倡自我道德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二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材料三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中西对比500年》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涵?
(2)根据材料二,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优秀成份?这些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对韩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汉武帝时期人。公元前139年,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1)张骞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依据。
材料二
(2)丝绸之路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通道。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的丝绸之路比汉朝有了哪些新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向世界传播了哪些重大文明成果?(请从物质交流、生产技术和科学发明方面各举一例。)
材料三 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圈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南开大学李喜所《“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3)中华文化圈大约形成于中国古代哪一朝代?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采取“内安诸夏,外抚四夷”的策略,积极同海外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郑和则是忠心耿耿地执行朱棣“宜德化而柔远人”对外和平友好政策的外交使者。他以文明古国的风度和卓越的见识,尊重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地方风俗习惯。郑和所体现的和平友好诚意和他超凡的外交才智,深受亚非各国的信任与欢迎。作为我国历史上走向世界的先驱,其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于:提高了明王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发展了明朝与海外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华侨开发东南亚的新时代。亚非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各国人民和广大华侨,世世代代对郑和都极为崇敬和爱戴,长期以来对这位举世闻名的友好使者,尊为神明,敬奉崇拜。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过怎样的外交原则?有何重大意义和影响?
材料五  1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1694—1778)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1713—1784)称赞儒学政治,“只需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5)启蒙思想家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文化?这些评价有何特点?结合当时法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分析具有以上特点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反映一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三 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材料四  2008年1月11日《齐鲁晚报》报道,经69位院士联合倡议、百位专家七年论证,中华文化标志城最终选址在山东济宁九龙山……九龙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邹城市之间,两城相距仅20公里。它的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是感召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归纳材料二、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持态度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济宁九龙山被选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依据是什么?

来源:2009年滨州市高二水平检测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说:「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从不肯为历史而治历史,而必侈悬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经世』等。一切史迹则以供吾目的之刍狗(轻贱的工具),其结果必至强史以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坠地。」这一段话的意思包括
①肯定传统史学的价值与意义,认为应该加以发扬光大
②抨击讲求褒贬笔法的传统史学
③赞同道德作为历史判断的依据
④作史者应裁抑主观而忠于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之为手段
⑤认为传统史学有严重的缺点,应该加以改革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史书常常记载一些特别的异象。例如:旧唐书:「(唐太宗)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又如宋史:「(宋太祖)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对于这两段记载应如何理解?

A.因古人民风淳朴,统治者制造一些神迹,以便于统治,阅读时应该加以判断
B.龙是不存在的,第一段记载显然有错误,但有关宋太祖出生的记载,倒是事实
C.中国修史制度至宋代以后已经大备,所有正史的记载均为可信
D.我们应该相信一位伟大人物的出生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异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三星堆文化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