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政府“不抑兼并” |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
C.重农抑商政策 | D.封建土地私有制 |
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1)商品经济的发展 (2)土地兼并的出现 (3)实物地租的兴起 (4)农民身份的提高
A.(1)(2) | B.(2)(3) | C.(1)(4) | D.(3)(4) |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都江堰在此次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堰体基本保存完好,只是鱼嘴出现了裂缝。这一至今为当地人民输送涓涓清流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修建于
A.春秋时期 | B.战国时期 | C.秦朝 | D.汉朝 |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xié) ”。( 即协,三耒共耕)关于卜辞中“众人曰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
2007年9月,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购得清代所铸十二生肖铜像“铜马首”后捐赠给国家。下列关于十二生肖说法正确的是
(1)古人用动物与公历纪年相配 (2)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
(3)基本上都是和古代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4)这种生肖纪年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A.(1)(2)(3)(4) | B.(2)(3)(4) | C.(1)(2)(4) | D.(1)(3)(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3分)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的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主。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三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为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3)据材料三,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材料四: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
《孟子·染惠王》(下)曰:“昔者文王之治歧也,耕者九一,仁者世禄,关市讥(盘问)而不征,泽梁王无禁,罪人不孥(意:妻)。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也,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的信息说明西周
①实行井田制 ②关注民生
③实行株连制度 ④已有关贸管理制度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 |
“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种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服徭役、兵役。”中国古代的这种土地制度:( )
A.是整个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 |
B.以国家握有大量的土地为前提 |
C.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存在的基础 |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
元丰年间,河北发生水灾,宋神宗召集司马光、王安石等人议政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
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石: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神宗:朕意与光同,然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A.王安石主张节流 | B.神宗态度模棱两可 |
C.司马光主张开源 | D.神宗支持王安石的看法 |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特点 |
B.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中的农民劳动积极性 |
C.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男女分工明确 |
D.棉花种植普及,棉布已经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
《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地主土地私有制 | D.农民土地私有制 |
汉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一石相当于一斛。《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后汉书·仲长统传》载“今通肥饶之率,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未为甚多”。根据历史资料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西汉劳动人民十分勤劳,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粮食产量增长 |
B.两汉之交的农民战争和王莽时期的改革,导致了汉代农业的倒退 |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以及铁犁牛耕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
D.两汉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粮食作物产量一般,增长不明显 |
据古籍记载: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可灌溉,亦可排涝。此记载所涉农具出现于( )
A.西汉 | B.东汉 | C.唐朝 | D.曹魏 |
《朱子家训》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物资匮乏 | B.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C.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 D.自然经济,封闭保守 |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 B.制瓷 | C.冶铁 | D.耕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