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 B.井田制趋于瓦解 |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 D.土地兼并严重 |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
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吕氏春秋》是专业的农学著作 |
B.注意总结农业生产经验 |
C.战国时期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
D.百家争鸣已经接近尾声 |
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D.“募民屯田得谷百万斛” |
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
B.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 |
D.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以下史料能够佐佂这一观点的有 ( )
①《吕代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②《农书》:“用粪犹用药也。”
③《商君书》:“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④《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 )
A.国有土地 | B.君主私有土地 |
C.地主私有土地 | D.自耕农私有土地 |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
唐朝诗人李华有诗道:“咸阳古城下,万顷稻苗新。”这反映了
A.都江堰良好的灌溉效果 |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现象 |
C.关中平原水稻种植的情况 |
D.华北平原适宜的气候条件 |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而田之所入,豪民得其半,耕者亦得其半”。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土地的何种经营方式( )
A.自耕农经营 | B.田庄式经营 |
C.租佃制经营 | D.官民合营 |
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
农业税 |
非农业税 |
997年 |
2408. 1 |
1567.7 |
1021年 |
2641. 2 |
3874.0 |
1077年 |
2021. 3 |
5117. 2 |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一种说明更为合理(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 |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
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肯定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