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黄金、白银开始了在世界的流荡,从美洲流入了欧洲,从欧洲流入了中国,它留在中国,好象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中国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①当时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②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
③当时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④当时中国的冶金技术相对落后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
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页)教材此处同时使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 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 |
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 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
隋唐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其农业技术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也是我国古代犁耕技术的进步时期。下列有关我国农业生产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秋时期我国农耕中开始大量使用铁犁 |
B.战国时期开始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方式 |
C.西汉时期发明了适合水田耕种的曲辕犁 |
D.翻车是汉代发明的一种播种工具 |
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私田制 | D.公田制 |
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研究者最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
A.《诗经》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
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
C.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①刀耕火种 ②江南地区稻麦兼种 ③使用翻车灌溉 ④使用曲辕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
A.曹魏 | B.唐代 | C.宋代 | D.明清 |
“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水利莫急于西北,以其久废也;西北莫先于京东,以其事易兴而近于郊畿也”(节选自《农政全书》)。此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 B.精耕细作发展农业 |
C.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 D.富国利民民本思想 |
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存在的基础
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三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消失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唐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均田法令,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这反映了唐朝( )
A.均田制趋向瓦解 | B.农民生活日趋贫困 |
C.小农户自给自足 | D.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 |
宋朝法律有明文规定,严禁屠宰耕牛。北宋初年《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者徒一年”。到了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牛,徒三年”。上述法律规定本质反映出宋朝( )
A.官方严厉强化法律意识 |
B.农用动力未有实质变化 |
C.屠宰耕牛现象蔚然成风 |
D.农耕经济显现解体迹象 |
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
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
C.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五谷六畜 | B.自给自足 | C.精耕细作 | D.铁犁牛耕 |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
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 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