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 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 |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
B.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
C.描写了村民封闭、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
D.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有制生活 |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 |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 |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 |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
B.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
D.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
“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水利莫急于西北,以其久废也;西北莫先于京东,以其事易兴而近于郊畿也”(节选自《农政全书》)。此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 B.精耕细作发展农业 |
C.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 D.富国利民民本思想 |
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存在的基础
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三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消失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唐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均田法令,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这反映了唐朝( )
A.均田制趋向瓦解 | B.农民生活日趋贫困 |
C.小农户自给自足 | D.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 |
宋朝法律有明文规定,严禁屠宰耕牛。北宋初年《宋刑统》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者徒一年”。到了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牛,徒三年”。上述法律规定本质反映出宋朝( )
A.官方严厉强化法律意识 |
B.农用动力未有实质变化 |
C.屠宰耕牛现象蔚然成风 |
D.农耕经济显现解体迹象 |
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装置当时主要应用于( )
A.灌溉 | B.制瓷工 | C.冶铁 | D.纺织 |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五谷六畜 | B.自给自足 | C.精耕细作 | D.铁犁牛耕 |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
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 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谚语反映的是( )
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 B.耕织结合的商品经济 |
C.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 | D.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