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对其解释不正确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
B.绝大多数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 |
C.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小 |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
以下是描述管仲改革的一段文字:
①管仲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
②“相地而衰征”(引自《管子·小匡》);
③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④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关于此则材料中,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①属于历史史料②属于历史叙述 |
B.①属于历史史料④属于历史评价 |
C.②属于历史叙述③属于史料解释 |
D.③属于史料解释④属于历史评价 |
公元前594年,与棱伦改革的同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鲁国实行“初税亩” | B.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
C.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 | D.楚国开始了吴起变法 |
能够反映战国时期新型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
A.广泛使用铁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
B.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城市 |
C.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
D.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 |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
数量 |
产量 |
收入(白银) |
稻 |
30亩 |
90石 |
90两 |
桑 |
10亩 |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
125两 |
家禽 |
58头 |
(略) |
55两 |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C.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湖州地区丝织业发达
宋人朱或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关东”一词,但是具体所指是不同的,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疆域的扩大 |
B.经济重心的南移 |
C.政治中心的迁移 |
D.社会制度的剧变 |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 )
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
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农业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②传统小农经济开始成长
③江南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国语·晋语九》载:“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与叔鱼以求直(按: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材料表明了( )
A.贵族之间争田的现象逐渐多起来 | 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渐遭破坏 |
C.战国时期的政治日趋腐败 | D.统治阶级制定严酷的法律来保护其阶级利益 |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这一材料反映了 ( )
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③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一些劳动产品
④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连续性 | D.脆弱性 |
与成语“背井离乡”、 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制度是
A.井田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封建土地所有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