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
C.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D.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
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
文。”上述言论
A.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 B.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直到……1820年,中国的总产出(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32.9%,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1.8%)日本(3.0%)。”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
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 |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 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 B.土地公有制形成 |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D.井田制遭到破坏 |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最能反映的是
南方 |
北方 |
|||||||||||||
南直 |
浙江 |
福建 |
四川 |
广西 |
贵州 |
江西 |
湖广 |
广东 |
云南 |
北直 |
山东 |
山西 |
河南 |
陕西 |
27 |
26 |
11 |
9 |
2 |
0 |
22 |
12 |
5 |
0 |
17 |
13 |
5 |
11 |
2 |
114 |
48 |
A、明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完成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 ②乡村民风的古朴醇厚 ③重视农业的观念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
A.水利工程的兴建 | B.各诸侯国实行变法运动 |
C.私田的大量出现 | 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 |
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C.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的积极性 |
D.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
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③买到越窑的青瓷 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
A.都江堰 | B.漕渠 | C.灵渠 | D.白渠 |
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
文。”上述言论
A.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 B.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