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时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
A.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 | B.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
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 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
“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商品经济发展 | B.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
C.封建剥削减轻 |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在封建社会,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导致自耕农“经常分化”的因素有( )
①赋役负担 ②自然灾害 ③地主盘剥 ④土地兼并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他的田庄
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 B.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C.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 D.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
A.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产生 |
B.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A.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扰 | B.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
C.封建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 D.经济出现停滞和倒退 |
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 |
C.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 |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 B.精耕细作 |
C.铁犁牛耕 | D.自给自足 |
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谚语反映的是
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 B.耕织结合的商品经济 |
C.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 | D.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 |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A.庄园经济的产生 | 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
C.商品经济的活跃 | D.集体耕作方式的发展 |
央视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决赛已经落幕,来自杭州的陆佳蕾最终成为捧杯者,下图为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所示的四个字,分别为:春、夏、秋、冬。其中“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寓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寓意夏长;“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寓意秋收;“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寓意冬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A.甲骨文以记载种植活动为主要内容 |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
C.中国古代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