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引用自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 “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此学者看法,哪项更为合理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 |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
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 |
天津杨柳青年画《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
“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据考证,
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有对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这一习俗反映了:
A.我国古代对牛的高度重视 |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得到推广 |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达 |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 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
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根本的社会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
②封建制度内部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
③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④封建社会继续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A.①③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
③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④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成为推行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①②③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
②各国变法的推行
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秦人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的封闭保守性 | B.小农经济受天灾的危害 |
C.小农经济对自然的依赖 | D.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
“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即或退佃,尽可别图。故其视业主也轻,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品经济发展 | B.农民斗争打击了地主 |
C.封建剥削减轻 |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物质文明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回答第8〜9題。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春秋以来的30多个大商人立传,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对司马迁这一行为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作者对抑商政策不满 | B.引导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
C.体现了汉代的基本经济政策 | D.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 |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以下对材料所述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外国商品输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中国近代工业兴起使传统手工业破产
③作者是以农耕文明的眼光来看待工业文明
④近代中国主动地融人了世界市场体系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从本质上是为了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B.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
C.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 D.引导农民提高耕作技术 |
春秋时期,促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统治阶级的提倡 | B.国家分裂的影响 |
C.社会人口的增加 | D.铁器牛耕的出现 |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
A.由西域传入 | B.属水力灌溉工具 |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