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经历自下而上变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符合诗中描绘的是(    )

A.江南手工作坊生产
B.江南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
D.筒车用于山地灌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是

A.农业动力的变化 B.灌溉工具的变化
C.耕种工具的变化 D.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五谷六畜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铁犁牛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在(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北魏至唐前期朝 D.明清时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家风是什么”的节目。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 B.“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 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年河南省发掘的9000年前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这表明

A.我国农业起源于本地区
B.当时南方的稻作推广到中原,改变北粟南稻格局
C.当时本地农民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D.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中心的迁移 D.社会制度的变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据此可知

A.政府的倡导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B.新兴市镇的兴起侵夺了行政机构附属的经济职能
C.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生产中独立出来
D.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初嘉兴人张履祥设计了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今即其遗业,为经画之如左:瘠田十亩,……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池畜鱼、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这一模式体现了(   )

A.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B.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C.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 D.农业和手工业协调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

A.铁制工具 B.曲辕犁
C.风力水车 D.石刀石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屯田制 D.摊丁入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