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 )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 |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
下列关于世界农业起源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即南亚、北美洲和西欧 |
B.东亚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而中心主要在中国 |
C.西亚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最早培植了水稻和小麦 |
D.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最早种植以南栗北稻为主,饲养以绵羊、山羊为主。 |
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材料表明
A.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
D.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据下面表格推断正确的是( )
中历 |
公历 |
江南地区人口总数 |
西汉元始二年 |
2年 |
2 507 188 |
东汉永和五年 |
140年 |
6 294 801 |
唐天宝元年 |
742年 |
10 579 726 |
宋崇宁年间 |
1102~1106年 |
14 580 885 |
明洪武二十六年 |
1393年 |
35 987 111 |
A.东汉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安史之乱对南方人口影响甚微
C.玉米传入中国养活了众多人口
D.明初休养生息政策推动南方人口增长
国人一般以田为宝,但历史上却多次出现“受田者与田为仇”、“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自愿”把土地“投献”给享有“产无赋、身无徭、田无粮、廛无税”的“缙绅之家”。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赋税负担沉重 | B.商品经济诱导 |
C.王朝周期更迭 | D.豪强势力膨胀 |
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农作物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宋朝较唐朝农业更发达的原因主要
①宋朝政府注重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和引进
②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工具的改进
③宋朝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的调整
④宋朝社会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苦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 |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 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
《论衡》中提道:“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人定胜天”的思想 | B.“靠天吃饭”的观念 |
C.“广种薄收”的弊端 | D.“地无遗利”的思想 |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 B.铁犁牛耕 | C.耜耕 | D.耦犁 |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贷賙(zhou,接济)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
A.租佃已经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B.地主放弃了对佃户的控制 |
C.地主注意改善与佃户间的关系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
钱穆《国史大纲》:“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A.均田制 | B.井田制 | C.地主土地所有制 | D.小农土地所有制 |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鉄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冶铁技术的进步 | B.精耕细琢的需要 |
C.小农经济的阻碍 | D.耕牛的极度缺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