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 B.当时社会分工落后 |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
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符合诗中描绘的选项是( )
A.筒车用于山地灌溉 | B.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田 |
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 | D.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
“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 B.流民问题严重 |
C.土地兼并缓和 | D.自耕小农衰退 |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 |
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 |
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 |
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 |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材料中描述的工具是指
A.水排 | B.翻车 | C.筒车 | D.耧车 |
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赒(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
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 B.流民问题严重 | C.土地兼并缓和 | D.自耕小农衰退 |
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地区由于易涝影响农业生产,经过长期摸索,曾经建立了一种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一事实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
A.广泛使用铁器 | B.农业非常落后 |
C.重视精耕细作 | D.自然灾害严重 |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 B.雇工式经营 | C.田庄式经营 | D.租佃式经营 |
据史籍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 B.属水力灌溉工具 |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
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些资料说明( )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
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
D.生产关系的变革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1048.35 |
5.72 |
|
|
94%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
1167.7 |
3.85 |
1.925 |
1.925 |
90% |
隋唐 |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
1450.92 |
6.42 |
3.21 |
3.21 |
90% |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