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
《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 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一有关七仙女和董永美丽传说的戏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这就是
A.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
B.冶炼技术世界领先 |
C.戏曲艺术独领风骚 |
D.刀耕火种是主要耕作方式 |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 B.精耕细作 | C.男耕女织 | D.集体耕作 |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其内容极为广泛。从该书中可以查阅到
A.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等技术在北方的应用 |
B.水排、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制作工艺 |
C.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
D.耧车、曲辕犁等农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 |
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对变革生产关系、促进封建制确立作用最大的是( )
A.“令民为什伍” | B.“燔诗书而明法令” |
C.“为田开阡陌封疆” | D.“平斗桶权衡尺丈” |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 |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
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
下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
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孙吴 | B.东晋南朝 | C.中唐以后 | D.南宋 |
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 D.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