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材料体现出
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关注农民利益③抑制商业发展④力求社会稳定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此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这一现象出现在商周时期 | B.铁犁牛耕推动其产生 |
C.对古代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 D.商鞅变法巩固其地位 |
“你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走来,你从陆龟蒙的《耒耜经》里走来,你从历史课本中走来,你从唐代江东农民的手里走来。两千多年了,你还没有老去,还在以你原始的姿势被两千年后的农民紧握在手里。”材料所描述的“你”指的是 ( )
A.翻车 | B.筒车 | C.曲辕犁 | D.犁壁 |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 B.商品经济发展 |
C.小农经济兴起 | D.家庭手工业产生 |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这说明( )
A.当时的法律已日趋健全 | B.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
C.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 |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
各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有一句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上被历朝历代抑兼并思想家反复引用的话可以说明,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B.封建中央政权软弱是造成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
C.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会突出起来 |
D.均田制是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现象的良策 |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从《颜氏家训》中的这段话看不出( )
A.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 |
B.住房和所用工具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 |
C.“桑麻以衣”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皆由官府供应 |
D.日常所需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获得 |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确切地说,这首歌谣开始流传于( )
A.春秋 | B.秦朝 | C.汉代 | D.宋代 |
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得以初步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
①铁制农具的逐步推广 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一些诸侯国扶植个体小农经济的改革 ④曲辕犁的发明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明代张履祥曾记载:一般人家“女工勤者,其家必兴,女工游惰,其家必落;正与男事相类 ……男治田可十亩。女养蚕可十筐,日成布可二匹,或纺纱八两,宁复忧饥寒乎?”反映出当时农村
A.农业商品生产已相当发达 |
B.以织助耕是主要经营方式 |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
D.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
A.千耦其耘 | B.男耕女织 |
C.精耕细作 | D.集约经营 |
《礼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采邑)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反映了西周土地制度的特点是 ( )
A.土地国有制 | B.土地私有制 |
C.等级占有制 | D.家族占有制 |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