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器。铁器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②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④促进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公有制 |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 )
A.春秋 | B.秦朝 | C.西汉 | D.战国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 )
A.火耕 | B.刀耕 | C.石器锄耕 | D.铁犁牛耕 |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 B.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
C.诸侯国推行税制改革 | D.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开展的变法活动 |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
D.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
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起松土、碎土、起垄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
《吕氏春秋·任地》中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移无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下列对上述材料解释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的耕作方法 |
B.说明古代农业很早就懂得了精耕细作 |
C.是古代曲辕犁普遍使用的鲜明写照 |
D.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的智慧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