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房屋),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迁都洛阳 | B.推行均田制 |
C.设立三长制 | D.实行租调制 |
下列史料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A.“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
B.“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
C.“宗庙之牺(祭祀的牛),为畎亩(田地)之勤” |
D.“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
“(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手工业的进步 | B.铁器牛耕的使用 |
C.诸侯国的改革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下列引文中,能反映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实质的是( )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D.“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
下列农作物品种中,在明清时期传入并推广种植的是
A.水稻 | B.甘薯 |
C.棉花 | D.粟 |
均田制首创于北魏,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在此制度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个体农耕 | B.田庄经营 |
C.集体生产 | D.民屯开垦 |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人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这不仅缓和了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而且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三结合。”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专卖制度 | B.重利轻义观念 |
C.土地私有制度 | D.工商皆本思想 |
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转变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 B.自然环境的变化 |
C.耕作经验的丰富 | D.生产关系的调整 |
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 )
A.夏朝商朝时期 | B.春秋战国时期 | C.汉朝时期 | D.唐朝时期 |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汉书·食货志》中写道:“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段话
A.反映了秦时税赋过重的情况 |
B.肯定了土地私有的积极意义 |
C.指出了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 |
D.描述了秦朝商鞅变法的情况 |
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筒车 | B.桔槔 | C.水排 | D.翻车 |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 (户) |
占全国 比例 |
人口 (户) |
占全国 比例 |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朝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3025541 |
62.9% |
1122476 |
37.1% |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 ②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