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插图。对该图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该设施始见于明代 |
B.该装置的发明人是东汉的杜诗 |
C.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的“井渠” |
D.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进行灌溉 |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 )
A.东汉 | B.曹魏 | C.唐朝 | D.北宋 |
下图为2010年8月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它的主题与传统经济有关,这枚邮票向我们展示了
A.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点 |
B.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面貌 |
C.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
D.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 |
中国古代的土地私有制始于
A.商朝时期 | B.西周时期 | C.战国时期 | D.秦朝时期 |
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唐代农业生产的是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位于今四川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
A.春秋时期 | B.战国时期 | C.秦朝时期 | D.西汉时期 |
《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一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 )
①小农经济②工官制度③儒家伦理道德④法家法治观念
A.②③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 B.社会制度 | C.生产能力 | D.劳动力短缺 |
《易经》曰:“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 |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 |
《尚书·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韵塘坝圩田系统。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 ( )
A.水利设施完善 | B.农业非常落后 |
C.重视精耕细作 | D.自然灾害严重 |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 B.井田制的瓦解 |
C.人口膨胀的压力 |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下图中三幅图反映的是
石犁 曲辕犁 高转筒车
A.农业动力的变化 | B.灌溉工具的变化 |
C.耕种工具的变化 | D.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