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
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l件。这说明( )
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 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 |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 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 B.统治者“不抑兼并” |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里个体生产逐步取代了集体耕作,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均田制的颁布 | B.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
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
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上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
A.谷物种植 | B.房屋建造 | C.陶器制作 | D.牲畜饲养 |
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的主要表现有
①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 ②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③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 ④国内生产总值的涨幅长期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 |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
C.江南与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
下列对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
B.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高度集中 |
C.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得以根本解决 |
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
A.自耕农式经营 | B.千耦其耘式经营 | C.庄园式经营 | D.租佃式经营 |
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 | B.“废井田,开阡陌” |
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 |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
《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有关“公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其实质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②“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也有所有权 ③春秋时期,井田制最终崩溃 ④商鞅变法标志着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突破 |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C.耕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要变革,突出表现在
①铁工具得到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 ②兴建大型水利工程 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④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 B.漕渠 | C.都江堰 | D.白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