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
A.自然经济的产生 | 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
C.商品经济的活跃 | D.集体耕作方式的出现 |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春秋战国时,我国农业动力方面发生了一场革命,这指的是( )
A.铁器的使用 | B.牛耕的出现 |
C.铁犁的使用 | D.新型灌溉工具的出现 |
“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 (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
A.重农抑商政策 | B.农业生产技术 |
C.土地私有制度 | D.农业管理方式 |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和工具不断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高转筒车的发明 |
C.耦犁技术的普及 | D.曲辕犁的推广 |
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
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 |
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
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 |
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导致自耕农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 B.自然灾害的影响 |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 D.商品经济的冲击 |
封建统治时期,小农们对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小农对封建政府统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依据是( )
A.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 B.地域分布广泛 |
C.人口数量较大 | D.封建土地所有者 |
《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 )
A.开垦荒地 | B.男耕女织 |
C.铁犁牛耕 | D.精耕细作 |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 B.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 D.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 B.铁犁牛耕的出现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封建制度的确立 |
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 )
A.铁农具的推广 |
B.犁耕技术的改进 |
C.畜牧业的发展 |
D.小农经济的形成 |
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