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先农坛建造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年至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神农氏)及诸神的场所。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通过参观先农坛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 ( )
①农业起源 ②祭礼祀典 ③建筑艺术 ④经济政策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张居正传》
材料三 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材料四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 “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四反映了当时富商大贾的经济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 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代冯梦龙有诗感叹说:“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杀君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赫赤宗周,褒姒灭之” | B.“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C.“王室衰微,群雄逐鹿” | D.“公田不治”,“私田”发展 |
史学家认为,公元前 645年晋国“作爰田”是一次重大变革,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实质是 ( )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 |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 D.提高了各个阶层的地位 |
唐末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分析正确的是 ( )
①南方的文化教育已有后来居上之势 ②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③南方士人更加激进和开明 ④南方人在变法中得到的好处更多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统计时间 |
人口(亿人) |
人均耕地面积(市亩) |
粮食亩产量(市斤) |
人均农业收入(市斤) |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240年) |
0.846 |
4.23 |
216 |
914 |
西汉末(约(公元元年) |
2.240 |
3.76 |
264 |
993 |
唐初((约公元700年) |
1.990 |
3.76 |
334 |
1256 |
宋初(约公元1000年) |
3.900 |
3.75 |
309 |
1159 |
明中叶(约公元1500年) |
4.200 |
3.28 |
454 |
1118 |
清中叶(约公元1800年) |
6.190 |
1.71 |
460 |
628 |
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
资料来源: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中国与西欧人均国民收入的比较(400—1900)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 当一种领先世界的文明发展到巅峰后,如果产生高度特化适应和内向成长的惰性,就会因保守而难于实现社会转型,受到“先进的惩罚”,逐渐落后。相反,后进者因自身文明的不完善,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生产能力的要求得到激励,往往会在下一阶段的赛跑中具有“借用的优惠”。
——庞卓恒《史学理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相比前代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战国到清中叶人均农业收入发展变化趋势。材料二中,公元700年到公元1500年人均国民收入变化趋势,与材料一中农业收入变化趋势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时,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 ( )
A.“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 |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 D.分工合作的社会化生产 |
王祯《农书》指出:提水灌溉则必须借助机械,所用机械根据耕地与水源之间位置关系的不同而不同:耕地临近水源,且高差不大,能够一次提水成功时,可采用翻车、筒车和桔槔等机械。翻车主要使用于:
A.西汉时期的西域地区 | B.三国时期的魏国地区 |
C.唐朝时期的长江流域 | D.三国时期的蜀汉地区 |
《通典》中说:“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材料表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
A.土地兼并的严重程度超过了汉朝 |
B.推行均田制解决了汉代没能解决的土地兼并问题 |
C.关于土地买卖的限令不及汉代宽松 |
D.放松对人民的控制使社会繁盛程度远超汉代 |
《管子·轻重甲篇》载:“孟春既至,农事且起。大夫无得缮冢墓,理宫室,立台榭,筑墙垣。北海之众无得聚庸而煮盐。”这表明作者主张封建统治者在采取措施保证和促进农业生产时应
A.奖励多种经营 | B.不误农时 | C.减税和免税 | D.借贷予民 |
两汉时期,由于过度开垦,中原地区环境遭到破坏。这一状况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有所缓解,其主要原因是
A.中原农耕规模缩小 | B.士族庄园经济发展 |
C.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 D.中原地区相对安定 |
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水利工程属于长江流域的有
①邗沟 ②芍陂 ③都江堰 ④郑国渠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2009年12月7日,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营仲曾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并设置相应的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西汉桑弘羊主持盐铁官营时,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时皇帝专门下诏,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保护环境禁令的人。
早在先秦,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的李冰修建的都江堰,集防洪、排涝、防旱为一体,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
材料二 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环境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人朴素的环保意识与现代环保意识的主要区别,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