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在我国古代既是国家的代称也是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这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哪一特点
A.以农立国 | B.土地国有 | C.精耕细作 | D.以民为本 |
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推动农业生产进步的重要原因。下图能够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水平的是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
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 B.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
C.精耕细作、按劳分配 | 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
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是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项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最能反映出铁的“革命作用”的是( )
A.促使了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 B.加速耕地的大规模开发 |
C.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 | D.促使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
如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A.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集体耕作方式 |
B.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 |
C.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 |
D.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反映出
A.农时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 B.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 |
C.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 D.耕作制度和水利灌溉发展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诗人白居易曾描绘唐代农村的生活景象:“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这反映了
A.唐代商业状况萧条 | B.唐代军事制度衰落 |
C.农业经济的脆弱性 | D.小农生活的稳定性 |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开始分别种植粟和水稻,造成这种农作物南北地区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
A.饮食习惯 | B.气候环境 |
C.生产技术 | D.宗教信仰 |
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 B.铁家具、牛耕的出现 |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
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而安定 | B.耕牛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
C.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 | D.川西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
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唯一途径 |
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 |
C.宋朝土地兼并现象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
D.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 |
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根本上说明了
A.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 | B.封建王权的强化 |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 D.上层建筑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