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主要有
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②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③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贷币 ④出现了一些专门性的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A.中原人口南移,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 |
B.南方的自然环境优越,社会环境稳定 |
C.南方地区自身蕴藏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
D.南方统治者对本地区经济开发的重视 |
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中原地区自然灾害严重 | B.中原地区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
C.中原地区人口增长太快 | D.中原地区逐渐丧失经济重心地位 |
下列符合四大经济区的特点是
①山东、山西两区是传统的农业区 ②龙门碣石以北属于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③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一直属于落后的经济区域 ④汉代江南地区经济开发还相对缓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元代王桢指出:“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不胜稼。”这反映的问题是
A.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 | B.小农经济阻碍经济发展 |
C.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 D.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
下列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 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④ 自给自足,完全不需要对外交往
A.①②④ | B.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 B.都江堰 | C.漕渠 | D.白渠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动 | B.手工业的发展 |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溉”这首《调笑令》所提到的生产工具是
A.筒车 | B.翻车 | C.牛耕 | D.耧车 |
《白虎通》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采集经济的出现 | B.种植经济的出现 | C.渔猎经济的出现 | D.畜牧经济的出现 |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 80 章)描绘的是( )
A.小农经济下的民生状态 |
B.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农民生活简单,思想纯真 |
C.在奴隶主统治下,人民忍气吞声 |
D.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民忍气吞声 |
《史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以下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B.江南商品经济不发达 |
C.江南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 D.当时江南耕作技术比较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