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包括(  )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自耕农土地私有制③地主土地私有制④国家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

A.猪骨骨核 B.贮粮窖穴 C.稻谷遗存 D.炭化谷粒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从技术上看,两种农具有何不同?据此谈谈你对中国农具不断改进的认识。(6分)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此其分事也。”
材料三   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加到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针对材料二、三,同学甲、乙两人分析研究。
(2)对于材料二:甲同学说:古代农民太辛苦,可是这种经营方式却能在封建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为什么? 乙同学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总结,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其组织答案。
①从经济结构上看:                                                   (2分)
②从 地 位 上 看:                                                   (2分)
③从国家政策上看:                                                   (2分)
(3)对于材料三:甲同学认为,人口膨胀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④请你以乙同学的身份对甲同学的分析进行评论。(4分)
⑤对于材料中垦殖和利用土地的做法,甲、乙同学经过热烈讨论,最终达到了共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对甲、乙同学的讨论作出结论。(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
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
D.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三耒共耕。《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
材料二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 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材料一的生产方式有何进步之处?它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3)材料三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战国、秦汉时期,形成四大经济区域不同特点的决定因素是

A.自然条件不同 B.开发的早晚不同 C.统治者重视程度不同 D.人口密度不同
来源:2011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到新疆考察农业,在吐鲁番看到了一种古老的灌溉设施: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延伸二三十公里,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灌溉。这种源于古代关中地区的灌溉设施是(     ) 

A.耦犁 B.都江堰 C.郑国渠 D.井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最早发明的松土农具是

A.石斧 B.耒耜 C.铁锄 D.石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反映了当时

A.农耕经济高度发达 B.牛耕技术备受推崇
C.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描述古代一项著名水利工程说“有了它才有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的川行华章……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这里的它应该指的是

A.郑国渠 B.西门豹渠 C.坎儿井 D.都江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西汉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A.当时的南方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B.当时南方各地自然条件好但耕作技术仍然相对落后
C.我国南方的贫富分化较为严重
D.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  北京天坛祈年殿——皇帝祭
黄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天并祈祷五谷丰登

(1)根据图片指出中国古代经济状况, 并说明历代统治者重视或鼓励农业的举措。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 依据材料,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并请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请你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观点的理解。
材料四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4)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图三是北宋《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场景。北宋的商业有什么特点?
(3)图三和图一、二所反映的经济形态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4)图四广州十三行的设立是什么政策的直接反应?  这种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1分)
(5)尽管古代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列举古代手工业三大部门和两个最著名的商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在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