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
B.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D.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
A.铁制工具 | B.曲辕犁 |
C.风力水车 | D.石刀石斧 |
战国时,郑国在秦国修好郑国渠后,使秦国关中变为沃野,秦国日益昌盛,逐渐统一六国。这表明
A.秦国完成统一主要靠兴修水利 |
B.兴修水利有助于实现国家富强 |
C.郑国在秦统一过程中应记首功 |
D.当时各国都比较重视兴修水利 |
《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说明( )
A.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 |
B.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
C.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 |
D.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重视农业的观念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亩”、“郤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 B.土地日渐私有化 |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
下图是分别出土于今四川广汉、新都地区的东汉画像砖。图片反映了当时( )
A.商品交换的盛况 | B.农业生产的场景 |
C.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情况 | D.帝王的封禅大典 |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借鉴历史经验,下列历史现象最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
A.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垦荒 | B.1958年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 |
C.苏联赫鲁晓夫改革,进行大规模垦荒 | D.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展“新经济” |
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建德县各类田地产钱统计(据《景定严州(古杭州的一府)续志》)如下,这一表格说明( )
田地类别 |
城郭基地 |
农田 |
|
亩数 |
33,864丈(564.4亩) |
田 |
桑牧山地 |
131,635亩 |
545,297亩 |
||
总计产钱 |
31,172贯 |
770,448贯 |
A.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农村税收高于城市
C.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商品经济促进城市地价提高
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
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 | B.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 |
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 | 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 |
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 )
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 |
C.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 | 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