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历代措施中,你认为能够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 )
①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②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③宋太祖对藩镇实行“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明太祖在中央设立殿阁大学士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010年7月初在山东教师省级高效课堂培训会上,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进行探究撰写论文,在拟定的论文标题中出现失误的是( )
A.《趣谈周公与分封制》 |
B.《简评秦朝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 |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机构
A.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 | B.掌握了中央决策权 |
C.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 D.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
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这一论断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 |
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 |
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 |
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中央集权 | B.监察权 | C.对农民的控制 | D.专制皇权 |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题目明显不恰当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 ( 康熙 ) 四人而已。”其中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 | B.中央集权制 | C.分封制 | D.监察体制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平等、法制的社会观念,而古老的中国则衍生出对权力的膜拜和鲜明的等级尊卑秩序。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方式上动与静的差别 |
B.经营方式上开放与封闭的差别 |
C.经济形态上商品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别 |
D.文化观念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 |
下列中国古代的官职,按职能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A.丞相、殿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
B.御史大夫、刺史、监察御史 |
C.三司使、转运使 、按察使 |
D.太尉、枢密使、军机大臣 |
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州 |
府、直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①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②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③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⑤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建立以来,经历了发展、完善、加强和强化的过程。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调集人力物力进行重大建设,保障经济和文化发展 |
B.权力高度集中,终将导致统治的暴政,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
C.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阻碍作用 |
D.阻碍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D.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始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