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和皇帝对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 B.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分封制 | B.三省六部制 | C.君主专制 | D.中央集权制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唯一条件 |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
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扩大各藩王的权利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 |
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 |
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 |
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 |
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和皇帝对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 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石齐学校的课堂上,一些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有着深厚兴趣的学生欲作一些选题进行探讨性学习,在拟定的选题中出现失误的是( )
A.《趣谈周公与分封制》 |
B.《简评秦朝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 |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
B.体现专制独尊权力 |
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
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地改革 |
B.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