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欲图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民主政治”,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而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的政治觉悟,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关于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陈独秀号召发动工农群众起来反抗军阀专制统治
B.材料背景是要领导五四运动
C.材料中的“政治觉悟”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D.陈独秀要实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从材料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介绍马克思主义
西方习俗礼仪
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
36
5
30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强的一股思潮
B.《新青年》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以奴隶为财产的市民国家,中世纪以农奴为财产的封建诸侯国家,近代以劳动者为财产的资本家国家,都是所有者的国家。这种国家的政治、法律,都是掠夺的工具。”持上述观点的应当是(    )

A.陈独秀 B.胡适 C.孙中山 D.康有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的道理。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这反映了

A.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B.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C.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它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该《婚礼草案》(    )

A.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 B.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
C.消除了新旧婚制间的尖锐冲突 D.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A.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
B.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  )

A.《庶民的胜利》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敬告青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中中国的这种问题时,大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语言。这种现象说明(    )

A.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
B.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
C.戊戌变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大钊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

A.《庶民的胜利》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1917~1922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