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启蒙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确定含义,是指十八世纪末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出现的反对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呼唤“理性王国”降临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新文化,其代表人物为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启蒙大师。稍后,在德国和俄国也兴起了类似的文化运动。……与之相较,明清之际的文化思潮还存在着一大段差距……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十四——十七世纪),也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记》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关于“明清之际文化思潮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这一观点。
“天文学产生于迷信;雄辩产生于抱负、仇恨、虚假和奉承;几何学产生于贪婪;物理学产生于无聊时的好奇;道德哲学产生于人的自尊。所以,艺术与科学的诞生归功于我们的邪恶。如果他们来自我们的美德的话,我们就不那么怀疑他们的好处了。”卢梭上述分析是为了说明( )
A.以科学反对迷信 | B.主权在民 |
C.人应该回归自然 | D.美德即知识 |
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
A.为资本主义社会了构建蓝图 |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
“1789年的世界处在一个时代的边缘,在这个时代里思想通过行动、战争和社会骚动而政治化。在革命后的世界里,所有人都会理解思想的激进力量。”这里的“思想”是指
A.人文主义思想 | B.启蒙思想 |
C.自由主义思想 | D.马克思主义思想 |
“封建主义现实性地适应了现存的环境:……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在中世纪早期封建主义非常流行,而在中世纪末则变得强大而统一。……封建主义有助于西欧精通军事,这最终使它有能力向世界拓展殖民地和文明。这就鼓励了政府的契约理论,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是被统治者自由协议的结果,而且它包含着这样的原则,即所有的政府都有限度。”作者意在说明( )
A.专制王权有益资本主义发展 |
B.封建主义力民主思想提供来源 |
C.封建主义孕育近代西方文明 |
D.民族国家的兴起推动社会转型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历史问题
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予决定一切的权力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防止滥用权力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这段话体现的主要观点是( )
A.人民是防止滥用权力的唯一防线 |
B.立法和行政权必须分立 |
C.人民选举和监督政府,是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有效途径 |
D.由人民管理政府的钱袋就是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 |
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一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
一一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材料三 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据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对封建社会的法律进行了怎样的批判?分析其意义。
(2)据材料二,分析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4)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法治”目标。
材料一 1933年,胡适在芝加哥大学演讲时讲到,该运动(新文化运动)有三个特征使人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发起以民众日常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把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
材料二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特征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从戊戌到五四,启蒙者多兼学者与政治家的复合身份,而启蒙运动的旨归也在为政治变革寻求意识形态支援。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据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适眼中的“新文化运动”有哪几个特征?胡适将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联系起来,两者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现代化启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德意志思想家康德居住的地方有一条“哲学家小道”,康德每天下午五点都会准时在小道上散步,以至于当地居民只要看见他散步,就知道应该生火做饭了,年复一年,毫厘不爽。由此可见( )
A.“理性”精神深入康德的生活 |
B.当地居民按康德的方式生活 |
C.康德用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对“理性”的理解 |
D.当时钟表尚未普及 |
“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
A.殖民扩张时代 | B.文艺复兴时代 |
C.宗教改革时代 | D.启蒙运动时代 |
《美国宪政里程》指出:“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 )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B.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
C.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 D.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 |
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
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 |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
卢梭在《爱弥儿》里写道:“你想依赖现时的社会秩序,而不知道这个秩序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革命的。大人物要变成小人物,富人要变成穷人,贵族要变成平民,你以为你能避免命运的打击吗?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到。”这表明卢梭
A.要求重订社会契约 | 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
C.宣扬人民革命的理论 | D.要求实行均贫富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
——王成光《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15世纪西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教育家主张学校教育应让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使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
——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哲学和历史基础》
材料三 18世纪的法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酝酿,启蒙学者提出了丰富和较为系统的公民教育思想,以抨击封建专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合格公民。启蒙学者强调公民的政治美德,倡导公民对民族国家、民主政治和法律的爱,并从教育领导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方法途径等方面,构画了公民教育的蓝图。启蒙学者的公民教育思想,为推动封建臣民教育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奠定了大革命后法国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
材料四 西方文明的一个伟大假设,即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发展。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其对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具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什么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3)据材料三回答法国启蒙学者提出公民教育思想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教育是如何推动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