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这种机制包括( )
①各州与中央之间的分权制衡②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③参众两院对立法权的分权制衡④不同人种间权力分配平衡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落实麦迪逊这一主张,美国设置了()
A.总统主持的内阁 | B.联邦最高法院 |
C.联邦参议院 | D.两党制政党制度 |
有学者说,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一种国家权力管理和国家机关运作的合理模式”。材料中的“合理”主要体现在
A.首创了近代的民主宪政制度 | B.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
C.实现了政府机关的权力制衡 | D.实现了对民主权利的保护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引文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美国照搬了英国、法国的民主模式 | B.美国的民主突出了民权 |
C.政治妥协对实现民主的重要性 | D.主张继续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
1789年,华盛顿在首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这句话的精神实质是()
A.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 B.维护联邦的统一与稳定 |
C.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 D.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权 |
李剑鸣在论美国政体时指出美国“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力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符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材料表明美国确立了
A.代议制 | B.总统制 |
C.三权分立体制 | D.共和政体 |
批评家往往说他是独裁者,是个革命家,是会彻底推翻美国现行政治制度的。这位被称为是“独裁者”的美国总统是()
A.罗斯福 | B.尼克松 | C.里根 | D.克林顿 |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
穿越时空隧道,假如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回到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掌握国家的行政权 | B.是军队最高统帅 |
C.是国家的元首 | D.由民选产生,对议会负责 |
持枪权在美国被视为最重要的个人自由权利之一。从最初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民兵,到规定持枪权“不可侵犯”的宪法第二修正案,持枪成为一种传统。因此,奥巴马总统的控枪令引发多方的不满情绪。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控枪令涉嫌违宪,交织着传统与现实,利益与党争的冲突 |
B.控枪令引发的不满情绪表明美国社会对公民生命权的漠视 |
C.公民权利通过政府的分权制衡原则得以保障,无需控枪 |
D.公民持枪权是1787年宪法制定之初赋予公民个人基本权利 |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 B.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 D.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
“经过革命的洗礼后,这个国家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象征,作为没有以往数千年负担和积淀的一块新土地受到人们的羡慕。”这里的“国家”是()
A.德国 | B.法国 | C.英国 | D.美国 |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时间有早有晚而已……”下列与此判断相符的历史事件有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
B.英国圈地运动、美国两党制形成 |
C.英国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争 |
D.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
下图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映了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 |
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
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 |
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