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的是( )
A.“科教兴国”战略 | B.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
C.优先发展基础教育 | D.九年制义务教育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① 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很多考生已三十六七岁 |
B.内景:考场中张贴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标语 |
C.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 B.贯彻“双百”方针 |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D.实现“十二五”规划 |
《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下列事件中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
B.人民公社化运动 |
C.文化大革命 |
D.八字调整方针提出 |
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其中前三科为政治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科目 |
周课时 |
学期总时数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6 |
132 |
新民主主义论 |
1 |
22 |
中国革命史 |
2 |
22 |
经济地理 |
2 |
44 |
俄语 |
12 |
264 |
高等数学基础 |
2 |
44 |
体育 |
2 |
44 |
合计 |
27 |
594 |
①政治课比重最大,说明思想教育是最重要的
②俄语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44.4%
③课程设置与建国后中苏关系密切相关
④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 1/5 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一壮举”是指( )
A.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C.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 |
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
纸质的收藏品充满了历史信息,启迪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下图是一枚1989年教师节邮票纪念封,反映了对教师及教育重视的有关信息。下列最符合这一时期教育发展成就表述的是:
A.人民教育事业开始得到创建 |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
C.文革时期取消的高考开始得到恢复 |
D.《义务教育法》得到贯彻实施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