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
B.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
D.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
《民国乌青镇志》卷 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 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
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 | 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 |
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13年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如下: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以上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人们依旧具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 |
B.婚礼形式删繁就简 |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恋爱自由成为时尚 |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
A.近代交通工具 | B.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 |
C.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 D.近代工业的发展 |
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了近百年中国的美国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以下哪一项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 )
A.火车时代,堪比道家所言“乘风而行” | B.战略盟友,民主国家 |
C.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 | D.政治典范,民权楷模 |
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 B.男女婚姻自由的行为得到保护 |
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 | 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 |
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大众传媒的变迁 |
C.思想领域的变化 |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
下图是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义和团失败,朱开山走上闯关东之路,在广袤荒凉的土地上和妻子儿女们白手起家,一路拼搏,最后一举成为哈尔滨重工业富商)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据此,对晚清的经济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新旧交通工具并存,体现了晚清社会受工业文明的冲击 |
B.中国民族工业一定程度推动近代人民的出行生活新变化 |
C.近代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 |
D.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中国社会经济以民族经济占主导地位 |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 |
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
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
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 B.社会观念的进步 |
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 | 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 |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
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这样描绘旗袍的演变,是从“严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风格”,向“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的转变。影响旗袍演变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近代思想解放的洗礼 | B.吸收欧美服饰的特点 |
C.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 | D.摆脱了宗教观念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