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粤海关志》记述:“国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舵),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粤海设关的第二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三行成立。乾隆二十四年(1759)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了《防夷五事》: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中国人不得向外商借款和受雇于外商;中国人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等。18世纪中叶以后,十三行的贸易对象主要是英国、美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欧美国家,贸易量较大。十三行商人主要通过向这些国家出售茶叶、生丝、丝绸和土布,换取棉毛织品、金属品、奢侈品、棉花和大量白银。18世纪8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取得英国对华贸易垄断权后,十三行的贸易对象主要是英国。福建、徽州等地的茶叶,是行商们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散商出售的最大量的商品。
——摘编自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依据耆英照会,英国获得了从1849年4月6日起自由进入广州城的权利。时限将至,道光帝看到两广总督徐广缙奏折中有“拒之过竣,难免激成事端”一语,下旨“暂准入城以践前约”。可这道谕旨到达广州时,民众激烈的反入城情绪已使徐广缙无法执行。于是,徐一面制造伪诏对付英人,一面将拒绝入城的情况奏报道光帝。当道光帝听到英人放弃入城(实为暂时搁置)的消息时,感受到开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喜悦。他封徐广缙为子爵,并在谕旨中大大称赞粤东百姓“深明大义,有勇知方”。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广州民众反入城斗争的背景及历史教训。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瓜。
材料一   按1982年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24个,其中滨海城市有杭州、泉州、广州三城,占1 /8比例.其后至2009年增补历史文化名城共有110座,滨海城市有上述三市,另有上海、天津、宁波、福州、津州、潮州、临海(台州)、青岛、雷州等共计12座,所占比例不足11 /100.作为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西安、洛阳、北京、成都等名都名城,以及主要都城间的交通路线,均位于内地。
——徐勇《中国海岸城市带形成与新世纪地缘政治研究》
材料二    1842年8月”日在下关江面的英军皋华丽号军舰之中,清廷被迫签仃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111让香港,开放“大清沿海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1858年《中英条约》、《中法条约》又规定增开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等沿海口岸,以及长江的汉口等城镇为通商口岸.晚清中国终于被迫结束锁国状态,按不平等条约方式揭开了开国序幕,从而出现了海岸线上的首批口岸城市。
——徐勇《中国海岸城市带形成与新世纪地缘政治研究》
材料三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根据百度百科“对外开放”整理
材料四    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消除了大陆海岸线与海岸城市的主权分割的政治障碍,标志着以环渤海城市群,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支撑的海岸城市带正式形成,从而拉开了传统中国全面跨入海洋时代的序幕。
——徐勇《中国海岸城市带形成与新世纪地缘政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近代海岸城市兴起的影响。(9分)
(3)材料三、材料四所述有何意义?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城市发展的演变轨迹。(10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上图中的①、②分别与哪两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
(2)图 ④ 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 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外交还有哪些突出成就?请再举两例。
(3)通过学习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你得到什么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朱元璋)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成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先恐后也!”
——《明史·外国志(吉里)》
“其王知我中国宝船到彼,遣部领赍衣服等物人马千数迎接……,又差人赍礼象马迎接……金拄杖二人,接引如前礼。其王恭礼拜迎诏敕,叩谢加额,开读赏赐。”
——费信:《星槎胜览》
材料二 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大事件、条约的影响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阶段
参加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1949——60年代末
    1955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花月组织活动。1956年,中国、波兰、苏联等国组织了铁路合作组织。中国还参加了世界民主联盟(总部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学生联合会(总部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等活动。
20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联合国专美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80年代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活动剧增,先后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还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痛年发起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截止2009年,中国已累计有1.4万多人次参与联合国多个维和活动。

——据王逸舟《中国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明初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
(3)概括从1949年到60年代末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推动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39年5月1日,当林则徐正在虎门收缴鸦片时,对形势的发展曾作出一个判断:“到省后察看夷情,外似桀骜,内实惟怯。向来恐开边衅,速致养痈之患日积旧深。岂知彼从六万里外远涉经商,主客之形,众寡之势,固不待智者而决。即其船坚炮利,亦只能取胜于外洋,而不能施技于内港。粤省重重门户,天险可凭,且其贸易多年,实为利市三倍。即除却鸦片一项,专做正经买卖,彼亦断不肯舍此马头。”在作了这些分析之后,林则徐得出结论:“虽其中不无波折,而大局均尚恭顺,非竞不可范围者。”也就是说,不必担心“边衅”。
1839年10月,英国内阁会议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前往中国。1840年4月,英国议会下院辩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国鸦片商人赔偿案。经过3天的辩论,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提议。
1840年4月,美国领事禀林则徐,告以本国及英国报纸载,6月份英国将封锁广州港,要求尽早让美国船入口开舱。林则徐对此官方的正式消息,仍不以为然,称其为“谣言”。
1840年6中旬,英军抵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4艘,而林则徐在奏折上却说:“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
——摘编自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溃》
(1)根据材料,概括1839年5月林则徐认为不必担心“边衅”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0年林则徐对形势的判断并分析其原因。

来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开始讨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商损失赔偿案。经过三天的辩论,会议以271对262的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侵华决定。1840年5月10日,英国上议院也一致通过了上述决定。
材料二   1840年艾律率英舰8艘,于8月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毂、割让岛屿等。道光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人,英国就会退兵。于是,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
请回答: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政体有什么不同?(2分)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在行使权力上又有什么不同?(3分)
(2)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4分)
(3)鸦片战争在经济上对中英两国各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与和平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攻打中国的意见,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首相奏请维多利亚女王,女王同意对华宣战,鸦片战争爆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加以阐释。(3分)
材料二商务斗争与文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开端”。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2)材料二中“商务关系斗争”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2分)其本质意图在于什么?(2分)材料二中“两种文明碰撞”这一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2分)
材料三偶然与必然
英国工业革命清政府禁烟运动
(3)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6分) 各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三 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2)材料二反映战后美国的战略意图是什么?结合二战后初期至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史实分析美国是否实现了其战略意图?(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重大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对其战败的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孟森《清代史》
材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场战争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请指出这一思想问题的实质。举例说明“清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内部改变”的实践。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2)据材料二,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后果?
(3)材料三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促成近代中国思想转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主要内容是: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4.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6.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7.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8. 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中英《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并指出英国借此获得的具体侵略权益。(8分)
材料二 中国政府为了争取国家独立自主, 通过外交途径争回大量因不平等条约而丧失的国家主权。北京政府时期的华盛顿会议上, 中国代表迫使日本同意撤出山东、英国归还威海卫, 九个强国宣布将尊重中国主权, 让关税提高至5%, 还订立了关税最终自主和废除治外法权的条款。1924 年, 在中苏协定中, 使俄国放弃治外法权及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和庚子赔款。南京政府在1928 年又宣布拥有关税自主权。虽然中国政府的这些外交活动, 并未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损失, 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 从而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地位渐高。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2)指出除材料二所列事实以外,近现代中国政府收回国家主权的成果,并综合归纳其原因。(8分)
材料三 近二十年来的战争与冲突更多地发生在一国之内,如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等等,这些违反人道、有悖人类文明通识的行为日益成为维和行动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说,维和行动成为一种超国家主权的国际行为,国家主权概念在理解上发生了改变。事实上,国家主权概念的变动,还发生在更广泛的国际事务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走向深入,国际贸易需要在一个多边协商的框架下实现共赢;互联网冲破了文化的边界;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等,都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往往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所能独立解决的。可以说,一国的决策或会引起全球的连锁反应,相应的,决策的出台就需要在全球背景下进行思度与考量,“主权让渡”概念浮现出来。
——谢益显《完整掌握国家主权概念》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试从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解读当今国家主权概念发生的变化,并谈谈如何认识“主权让渡”。 (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排满思潮,是1900到1911年这个时期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社会政治思潮。“排满革命”是当时社会最具号召力的革命口号。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章太炎,于1901年在《国民报》第四期发表《正仇满论》,具体阐述了他的排满思想。他认为,关外为满洲之地而关内为汉人分地,“今日逐满,亦犹田园居宅为他人所割据,而据旧时之契约碑界以收复吾所以固有而已,而彼东三省犹为满洲之地。故曰逐满,而不曰歼灭满人。”1908年,章太炎在《排满平议》中更加鲜明指出:“排满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排其士卒也。”“非排一切政府,非排一切满人,所欲排者为满人在汉之政府。”
武昌起义爆发后,西方列强妄图出兵镇压辛亥革命。当时满洲留日学生,惊恐万状。有人主张向日本借兵扑灭革命。在新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张,即:中国境内汉、满、蒙、回、藏等各民族应联合起来建立大中华的民主共和国。章太炎在《致留日满洲学生书》中说,若革命军“北定宛平,贵政府一时倾覆,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优游共和政体之中,其乐何似?我汉人天性和平,主持人道,既无屠杀人种族之心,又无横分阶级之制,域中尚有蒙古、回部、西藏诸人,既皆等视,何独薄待满人哉?”
——摘编自肖中云《章太炎排满思想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章太炎排满革命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章太炎的排满革命思想的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的漫画发表在1858年10月2日的英国《笨拙》周刊上,标题为“John Leech”。(John即“约翰牛”,英国的戏称,Leech的英文意思是榨取脂膏、吸血)。一位大腹便便的清朝官员,身着朝服,双膝跪地,张开了大嘴:面前站着的一位矮小绅士正在把一卷条约(TREATY)向他口中塞去。

(1)漫画中的TREATY是哪一条约?列出其主要内容。
材料二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一日,星期六……科维尔当时问丘吉尔,对于你这个头号反共大将来说,这种态度是否意味着改变自己的政治立场。(丘吉尔回答)绝非如此,我现在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消灭希特勒……假设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会在下议院替魔鬼说几句好话的。
——摘编自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2)材料二中的“魔鬼”是指谁?丘吉尔为什么要“同情魔鬼”?
材料三  下图漫画《二虎难调》创作于1947年印度独立前,图中狮子在两头老虎中间极力调和,样子颇有些为难。

(3)狮子和老虎分别指代什么?狮子调和的最终结果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地图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下面四张图,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边疆呈现出动态性和多元性,以欧洲最为典型。比较图1和图2,提取有关欧洲疆域变化的信息(至少2项),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二


图4  19世纪大英帝国(黑色部分)疆界图
(2)“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它本来就是传统的或近代的、多形态的、观念的、文化的、利益的、移动的、无形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相连。
请回答:依据图3 和图4 提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界观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要求:史论结合、叙述成文、逻辑清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重视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应用,命西方传教士南怀仁以西方“制炮妙法”督造火炮。南怀仁造出了各种火炮,新炮质量颇佳,在南方战争和两次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还成立火器营,作为拱卫皇帝的部队……在全国平定后,因国家的统一稳定,已看不到外患,康熙不再重视火器制造,并严厉禁止地方制造火器,中国火器制造进入停滞阶段。
——摘编自张妍《清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对待西方火器制造态度的变化。简要评价其对待西方火器的态度。
材料二   康熙后的几个皇帝对西方先进的火器技术一无所知;对欧洲的扩张麻木不仁,一方面认为所掌握的火器足以应对国内任何不测;另一方面强调恢复八旗的骑射游猎传统,反对演习火器。中国的火器制造水平基本上在原地踏步了150年,直到1841年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毁了虎门炮台。
欧洲对外扩张的需求频频给军器的创新和大批订货以新的刺激,形成了欧洲军事发明和制造的螺旋上升……到1840年前后,欧洲已形成了远程进攻性力量,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军事失败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圆明园被焚的刺激和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洋务运动”。洋务派御侮图强,将学习西方文明的第一步放在学习、模仿制船造炮上。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答洋务派学习西方活动的背景和特点。列举当时天津出现的洋务企业和创办者。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两伊战争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