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时,从网上下载了下列两张图片。他很想从中了解中国人民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请你任选其中一幅图片,帮他作一个简要的解释。(要求对所选图片反映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主要事迹和历史地位等作完整的表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开始在社会上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⑴中国“在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⑵在“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三类人当中,材料的作者应属于哪一类?材料中所说的“在社会上运动”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
⑶“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开始标志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0分)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鸦片与战争”为主题,概括指出材料的观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形成一则历史短文。(10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20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频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无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的?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件?
(3)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同一个符号,走近它,可以领略那些历史的沉淀、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么主要表现?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日缎,方空日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生产关系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材料三:《南京条约》共有十三款,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2)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里,英人可以自由居住,美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
——摘编自中国网
(3)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有什么危害?   
材料四:第一阶段:提出了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第二阶段:明确提出: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第三阶段:“以企业承包制为主的多种经营制”。
——摘编自赵海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发生在哪个重大历史事件之后?
(5)结合上海世博会主题,谈谈你对厦门城市建设的提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当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研究浮雕图片所需要的史料题材。经过精心挑选确定了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来表现近百年来中华儿女走向独立、走向解放的革命历程。
请根据下面四幅浮雕图片回答问题:
(1)请分别指出上述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图二和图四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图二和图四中的军队的最终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出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图一和图三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这种主题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试结合初中所学举出两例。
(4)根据图三、四提供的信息,说明中国革命斗争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图四反映的史实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道光初年,已经开始出现“各省市肆银价愈昂,钱价愈贱”②的现象。一两银子在道光元年(1821年)前后值制钱一千文上下,到了道光十六到十八年(1836—1838 年),值到一千三百到一千六百文了。道光十三年(1833 年)江苏巡抚林则徐说:“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此也”。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1830年至1850年,随着世界金融从银本位向金本位过渡。普鲁士、法国——随后是美国先后废弃“银本位制”而采用“金本位制”之时,世界白银需求大规模下降了,白银的价格大幅度跌落了。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材料三】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中学历史材料
【材料五】2010年5月美财长盖特纳将访北京,试图说服人民币升值。这将是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近2月来第2次访问中国,他将继续努力尝试说服中国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批评北京的人士指称,中国货币被低估多达40%,这是人为性提高其出口竞争力。盖特纳远避美国国会喧腾要求制裁中国操纵货币汇率,选择默默进行外交。                         ——百度网新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现象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白银价格大幅度跌落的原因。
(3)结合所学,分别说明材料三和材料四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4)据材料五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希望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原因。美财长盖特纳可能会以哪些理由来说服人民币升值。
(5)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有何启示?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中曾说:“乡下人看上海,看到的是繁华。道德家看上海,看到的是罪恶。文化人看上海,却每每看到的是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当南北航线之要点,东西洋贸易之枢纽,新学输入,风气之开,较他处先。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              ——《民立报》1911年7月3日。
材料二: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摘自《上海档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是源于中英的哪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四围马路各争开,英法花旗杂处来。怅触当年丛冢地,一时都变作楼台。”
——19世纪70年代竹枝词
(2)竹枝词所咏的是何事?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四:“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五: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
——《申江百咏》
(3)“火树千株”指的是什么?它的发明源于哪次工业革命?
材料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4)上海人民阅报风气的形成始于哪份中文报刊的创办?其主要价值如何?
材料七:余游上海十余年矣,寓庐属在洋场,耳闻所及见闻逐髁,……此邦自互市以来,繁华景象日盛一日,停车者踵相接,入市者目几眩,骎骎乎驾粤东、汉口诸名镇而上之。来游之人,中朝则十有八省,外洋则二十有四国。”         ——葛元熙《沪游杂记》自序
(5)上海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请概要评述上海的近代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史上,西方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为此,他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以后,李鸿章又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请回答:
1)列举材料一中提到的“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使中国人遭受“耻辱性失败”的三次灾难性战争名称以及由此引发的“反入侵的连锁反应”的历史事件名称。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产生过哪些积极影响?( 4分)
3)你如何理解西方侵华的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编辑中的“上海地区近代历史报告”的三张资料卡片。
请参照范例,以“抗争篇”和“新生篇”为主题分别一个发生在近代上海的历史事件,条目自定,简介限60字以内。 
范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上海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今日的中国经济中心,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她的近代历史是近代中国屈辱与抗争的缩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海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城市。请列举近代史上上海遭受列强侵略的史实两例。
(2)上海又是一座英雄城市。请列举近代史上在上海发生的革命事件三例。
(3)上海是新中国重要的外交舞台。有人说,中美关系新的一页是在上海揭开的。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4)两极格局瓦解后,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用模式,上海又成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的大舞台。请问,2001年6月,在中国倡导下成立的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名称叫什么?这一组织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新型国家关系?20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在上海举办了高级别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的名称叫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某同学学习鸦片战争后所写的一篇历史小论文(节选),回答问题。(共14分)
1740年的中国正值清朝光绪帝统治时期,西方诸国则在工业技术、组织管理及军事力量上的迅速发展,与18 世纪时的欧洲已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势必引起中国与外界关系的重大变化。这场中英战争的导火索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所致,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遭到拒绝后发动了一场“鸦片战争”,所以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商业战争。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如果鸦片在晚清时的中国不畅销,那么“鸦片战争”也就不会爆发了。这场战争最终以船坚炮利的英军获胜而告终,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
(1)找出文中四处史实错误,并加以改正。
(2)找出文中一处逻辑性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3)找出文中一处错误的观点,说明理由并加以改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专题文章:1886年的上海:租借见闻,写到:
题记:近十年来上海巨变,成为东方第一商埠。洋人在上海的租界里生活舒适,而美国对华贸易可能面临威胁。
上海城内的三块土地分别租借给三国,成为租借。租借之内,三国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那样运转良好。
租界内,约居住有4000名洋人和将近20万清国人。上海旧城的城墙与租借相邻,那里面居住着50万清国人。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在我们自己的城市,又有多少可以吹嘘做到了这些呢?我想没有。而且,要特别提一句,这里的税也并不高。
从这里到吴淞口,有一段试验性质的铁路,尽管只有十英里远,但列车总是拥挤不堪。清国人是世界上最迷信的人,这条铁路似乎触及了他们的某些迷信,他们将几次茅屋的失火归咎于铁路,作为让它迁走的理由。多年来,当地的清国居民也与电报线发生冲突,他们责怪电缆打扰了他们安葬在地下的祖先们休息。
走进租借,进入我们自己的城镇,你会发现,这里任何一个商店里,都能买到所有的东西,欧洲货或清国货一应俱全。
经过十年的艰苦经营,上海的生活品味已经大大提升了。来到这里的洋人们,开始把上海当成自己的家。他们再不满足于清国旧式的宴会,而经常发明或引进一些新的娱乐方式,来唤醒沉默的旧时代。
在过去三年中,经过好多次尝试,人们终于利用清国廉价的劳动力建起了一批大工厂。在这些宏伟的现代化制造工厂里面,安装了最先进的机器。但是,他们的产品还是很不容易打进清国的市场。实际上,大清国自己的制造业起步的那天,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将会是一个悲伤的日子。我很高兴地相信,离这一天还非常遥远。
——摘自《1886年的上海:租借见闻》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上海设立租借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上海城内的三块土地分别租借给哪三国?
(2)为什么作者称上海是“东方第一商埠”?
(3)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见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过去,中国有着一种与西方人感受到的非常类似的自豪感。
由于这一原因,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降身为多国中的一员,是第一个耻辱;而其科学和武器为蛮夷主导,是第二个耻辱。现在中国尖锐的和不无害处的民族主义,可以视为一种报复,发奋要成为一个大国,惟一的大国,不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在所不惜。因此它渴望付出双倍的革命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俄文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正如过去中国欣然接受佛教圣典和试图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那样,她现在着力研究历史、社会学和人种学。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第十二章,该书初版于1962年
问题:
(1)“不平等条约”与“这一个世纪”分别指什么?用一句话说明为什么“对她来说特别残酷”?
(2)简述“过去中国……试图结识德先生(民主)和赛小姐(科学)”的概况。
(3)“现在中国……发奋要成为一个大国……它渴望付出双倍的革命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是指中国人在哪一阶段做的哪些努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经历了近代城市的产生、发展到当今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
材料一  1845年,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有称《上海租地章程》),设立上海英租界。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1854年,英法美3国成立联合租界。1862年,法租界从联合租界中独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外滩、南京路、大世界……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不仅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也是一座著名的国际都市。
材料二 上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工业基础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高,…既有开展对外贸易的经验,又有进行对内协作的网络,经济效益较好,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水陆交通都很便利,……可以同世界各国进行交往,……科学教育也比较发达,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对外开展经济贸易的经验。
上海的开放,进一步发展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的工作……会带来某些先进技术或先进的管理经验。……促使沿海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国家吸收更多的外汇。……采用先进技术与科学经营管理方法的,……使沿海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推动全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的需要而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对内地也有借鉴作用。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租界建立的背景。分析近代上海的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双重影响。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上海作为首批开放城市的原因,分析其重大意义。并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两伊战争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