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到:“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 )
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的条约 |
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1844年,英国怡和洋行的一支满载茶叶的船队来到中国,它可以在下列那些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 )
A.宁波、上海 | B.杭州、福州 |
C.厦门、重庆 | D.苏州、广州 |
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近代列强一步步侵略中国的经过时说:“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符合历史事实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②④①③ | D.③④①② |
两次鸦片战争的本质相似之处应该是( )
A.以武力为主要手段 | B.强迫中国开放市场 |
C.威胁清朝统治的中心地带 | D.首先进攻我国东南沿海 |
下图所示惨状是在中国近代哪次列强侵略战争中造成的(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鸦片战争 |
C.中法战争 | D.甲午战争 |
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种观点:“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中国是被哪场战争“轰出中世纪”的( )
A.甲午中日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鸦片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 B.《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英国在18世纪中期的对华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 )
A.英国对华输入的商品较少 |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C.英国商品价格比较低廉 | D.中国对英国输出商品较多 |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北京条约》签订后 |
C.《辛丑条约》签订后 | D.《马关条约》签订后 |
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A.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成果的先进性 |
B.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 |
C.列强入侵,西学不断涌入中国 |
D.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
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
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
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
A.体现了三元里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
B.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
C.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D.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
“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此材料说明中国丧失了( )
A.领土主权 | B.贸易主权 |
C.司法主权 | D.关税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