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写了一幅悼念清朝晚期某重要官员的挽联:“幕府封疆,书生侯伯,孝廉宰辅,疏逖枢机,系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魂魄常依帝左右;湖湘巾扇,闽浙楼船,沙漠轮蹄,中原羽檄,壮圣主威灵于九万里,声光远烁海东西。”该官员是
A.林则徐 | B.李鸿章 | C.曾国藩 | D.左宗棠 |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
A.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
C.中国社会全面落后 | D.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
A.必然性 | B.偶然性 | C.可能性 | D.必要性 |
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甲午中日战争 |
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
材料 |
结论 |
A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 |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
B |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
C |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新建速度和规模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D |
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实现了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的转变 |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
从沿海到内地是近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共同特征。下图中既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又是我国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⑤ |
C.①③④⑤ | D.②④⑤⑥ |
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有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
|
款项数目 |
总额 |
清政府 |
210项 |
18亿银元:为赔款借款占61%;实业借款占28.7% |
北洋政府 |
633项 |
15.56亿银元:军政借款占64.4%;实业、教育借款占35.5% |
国民政府 |
108项 |
28亿银元:军政借款占86.77%;实业、教育借款约占8.26% |
①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的主体 ②为近代工业发展筹集部分资金
③北洋时期款项最多、数额最大 ④列强对华经济渗透的手段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一位美国传教士曾于1840—1850年来华传教,他可能亲历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 | B.上海开埠通商 |
C.金田起义 | D.美国人在华开办工厂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
马克思在1853年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马克思意在表明( )
A.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 |
B.君主立宪制必然取代封建君主制 |
C.主观暴力破坏与客观推动进步同时并存 |
D.主观暴力破坏具有延续的特点 |
某中学将举行“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专题报告会,主持人小云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以下最有参考价值的是( )
A.《论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
B.《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
C.《论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
D.《浅论中国沿海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所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