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最能说明列强获得了下列哪项特权?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居住及租地权 | D.沿海航运权 |
据史料记载,1856年仅上海一地由英国人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而当时常驻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不过200人。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中英两国的法系不同 | B.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
C.中英两国的观念不同 | D.英国人在上海的人数众多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A.倾销鸦片 | B.传播宗教 | C.输出资本 | D.打开市场 |
英法借中国政局动荡之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的“政局动荡”是指 ( )
A.洋务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戊戌变法运动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 | D.抗日战争 |
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实质反映出他们
A.不了解世界形势 | B.坚定的民族气节 |
C.痛恨清廷腐败 | D.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 B.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
C.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 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的首要目标是( )
A.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 B.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商品输出 |
C.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 D.开办厂矿,掠夺资源和劳动力 |
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从世界潮流来看,它的性质属于( )
A.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 B.维护主权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 |
C.东西方的一次决战 | D.工业文明国度与农业文明国度的较量 |
晚清政府某官员上书称,“……该两国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清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
②导致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侵略背景
④清朝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历程,最主要体现在中国(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B.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
C.开始向西方学习 | D.反侵略斗争此起彼伏 |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 B.现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
C.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 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 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 |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 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中国需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实际上
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 | B.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C.被迫对中国做有限的让步 | D.维护英国人控制下的海关的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