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 )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 | 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
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 | 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 |
在英国历史上有所谓的小“三角贸易(如图所示)”,其整个过程基本控制在英属东印度公司手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国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
B.印度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发展迅速 |
C.财富流向英国,促进英国的近代化 |
D.三国贸易互惠,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
C.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
D.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危机 |
《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最有利于英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条款是( )
A.勒索大量赔款 | B.协定关税 |
C.开放通商口岸 | D.割占香港岛及九龙司地方一区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
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先进人士
A.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 B.唤醒了民众反侵略意识 |
C.开启了政治改革大门 | D.提出了民主与科学口号 |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个英国人(次)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
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 D.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印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④ |
下表中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战争名称 |
时间 |
战争影响 |
A |
鸦片战争 |
1840~1842 |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0 |
圆明园遭到破坏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 |
清政府被迫开放南京、苏州等地为商埠 |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1901 |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开放五个口岸 | B.要求设立公行 | C.规定五口通商 | D.中国自开商埠 |
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灾难史,也是一部民族抗争史。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A.左宗棠收复新疆 | B.反割台斗争 |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 D.义和团运动 |
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文明人”是指
A.英国军队 | B.法国军队 | C.英法联军 | D.八国联军 |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者把鸦片战争称为英国为维护正当贸易而进行的“通商战争”。其实质是①掩盖战争的性质 ②强调战争的作用 ③为殖民侵略辩护 ④表达对东方市场的渴求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