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给中国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下列选项中对这一“历史使命”最准确的诠释是
A.实现工业化 | B.实现近(现)代化 |
C.进行思想启蒙 | D.建立民主政治 |
伦敦宪章派在1840年1月12日《宪章报》的社论中说:“中国由于拒绝遭受鸦片的毒害,注定要被英国的恐怖战争所摧毁。我们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告诉那些胡说什么国家荣誉的记者们,英国工人阶级再也不会屈从这种行径来维持英国的商业制度……工人阶级受欺骗的日子已过去了,他们开始独立思考了”。材料说明
A.宪章派认为鸦片战争欺骗了英国工人阶级 |
B.英国工人阶级力求与世界工人阶级结成同盟 |
C.宪章派反对现行商业制度下对工人阶级的压迫 |
D.宪章派反对英国对中国的侵略 |
中国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对进出口关税进行部分调整,760多种进口商品将享受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平均优惠幅度达60%。中国近代关税开始失去对本国经济的保护作用是在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望厦条约》 |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 | 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 B. | 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
C. |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 D.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虽然现在这一事件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清朝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规定的严重性。”这一事件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A.掀起瓜分狂潮 | B.要求扩大市场 |
C.扩大资本输出 | D.希望利益均沾 |
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A.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 B.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
C.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 D.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 |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
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下列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
A.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 B.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
C.英国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 | D.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 |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中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A.表明英国政府在中国获得进驻公使的特权 |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
C.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 |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 |
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54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打死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劝他们自行调解。”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广州府县的这种行为主要是( )
A.按国际惯例尽量避免国际纠纷 | B.吏治腐败逃避管理责任 |
C.因为《南京条约》附件的规定 | D.畏惧洋人不敢得罪双方 |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清政府代表( )
A.精明强干 | B.软弱无能 |
C.不顾自身利益 | D.不谙近代外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