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世袭制度
C.大一统制度 D.郡县制度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政治有相似之处。其相似之处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表为某同学整理的“政治文明成就表”,其中①、②应分别填入

A.代议制、古代罗马陪审法庭
B.立法机构、英国议会
C.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D.资本主义法制建设、苏联最高苏维埃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虽然现在这一事件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清朝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规定的严重性。”这一事件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下令禁止缠足,并指出缠足致使“四万万人变成无用之物,必将使民族衰落”。材料反映出清末移风易俗具有明显的

A.民主色彩 B.革命色彩
C.封建色彩 D.政治色彩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图为某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见,该学者认为

A.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C.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D.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并且出现更复杂的属性。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俄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斯大林模式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两个不同时期参与天安门广场游行的群众队伍,方阵中的标语反映了当时我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下阐述正确的是

图一 人民公社好                       图二 联产承包好
①当时的政策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②图一反映出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③图二反映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后农民的感激之情
④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6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这表明

A.美苏两国争霸从此开始 B.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D.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冷战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的辉煌。随着时代的进步,固守本源,造成中国经济落后。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代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说“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的依据。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凳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从材料二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材料三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3)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等人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中说:“近年西政西学,日新不已,实则中国圣经、古孔子先发其端,即历代史书、百家著述,多有与之暗合者,但研求者寡,其流渐湮。今之聚书,务使海内学者知中国自古有穷理之学,而讲求实用之意,亦未遽逊,正不必惊望而无极,更不宜画界以自封。”
一一龚郭清《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会通中西的贡献》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思想观点。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做完整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铸剑为犁                          和平鸽  
材料二 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2010年2月23日报道,尽管人类文明已经进入2l世纪,但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冲突却从未完全停止过,从非洲的血腥内战到东南亚的纷乱冲突,全世界目前依然有32处战区,无辜平民通常成为这些战争冲突的最大受害者。
(1)材料一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时代主题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一主题受到哪些危险因素的挑战?
(2)针对危险因素的挑战我国政府应如何应对?

来源:2014届山东烟台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