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依据材料判断,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下图所示:臣子对皇上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这样的“安全”局面最早被打破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鸦片战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40年,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获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国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1895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这是某同学所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无的有(    )

A.4处 B.3处 C.2处 D.1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国军事的落后 B.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    )

A.割让香港岛 B.领事裁判权
C.巡查贸易权 D.关税协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开放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 D.获得最惠国待遇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记载:“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由此推断这段文字应当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三项内容都有的是:(    )
①《南京条约》②《辛丑条约》③《马关条约》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分)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

 
材料三: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1)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4分)
(2)据材料二,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分)
(3)据材料三,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据此说明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8分)
(4)据以上分析,指出史料研读、综合评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

A.中华民族的奋起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晚清政府的改革 D.近代的民主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历以富庶,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林则徐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②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③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
④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

他据此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总体来看通商口岸的开设由沿海向内地深入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③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意图相关
④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路线相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两伊战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