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盲目对华输出商品的结果 |
B.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顽强抵抗 |
C.闭关锁国政策的抵制 |
D.中国民众的贫困与消费观念对洋货的销售不利 |
“是时洋船八十余艘,炮声震江岸,自瓜洲至仪征之盐艘巨舶,焚烧一空,火光百余里。……六月二十八日,遂逼江宁(南京),东南大震。”材料记述的侵略暴行发生于
A.1842年 | B.1860年 |
C.1894年 | D.1900年 |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 | 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 B. |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
C. | 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 D. | 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旅顺、大连
③统帅八国联军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④支持阿古柏政权侵略新疆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某同学在研究中英贸易史时,在政府文档中他发现一篇名为“米切尔报告书”的资料,其中说到:“一想到要和3亿或4亿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这段资料
A.是米切尔呈递给英王的报告 | B.应该写于1840年以前 |
C.对中英贸易的未来估计准确 | D.反映了英国侵华的本质 |
1789年4月30日华盛顿在纽约宣誓就任美国首任总统。如果他能够穿越来到当时的中国,他将不会看到以下哪些事情?
①康熙皇帝正在把玩粉彩瓷器 ②明成祖朱棣接见航海归来的郑和
③城镇新潮女性穿着改良旗袍 ④上海码头一派繁荣景象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给中国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下列选项中对这一“历史使命”最准确的诠释是
A.实现工业化 | B.实现近(现)代化 |
C.进行思想启蒙 | D.建立民主政治 |
伦敦宪章派在1840年1月12日《宪章报》的社论中说:“中国由于拒绝遭受鸦片的毒害,注定要被英国的恐怖战争所摧毁。我们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告诉那些胡说什么国家荣誉的记者们,英国工人阶级再也不会屈从这种行径来维持英国的商业制度……工人阶级受欺骗的日子已过去了,他们开始独立思考了”。材料说明
A.宪章派认为鸦片战争欺骗了英国工人阶级 |
B.英国工人阶级力求与世界工人阶级结成同盟 |
C.宪章派反对现行商业制度下对工人阶级的压迫 |
D.宪章派反对英国对中国的侵略 |
中国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对进出口关税进行部分调整,760多种进口商品将享受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平均优惠幅度达60%。中国近代关税开始失去对本国经济的保护作用是在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望厦条约》 |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 | 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 B. | 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
C. |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 D. |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虽然现在这一事件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当时清朝政府并没有认识到这些条约规定的严重性。”这一事件指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A.掀起瓜分狂潮 | B.要求扩大市场 |
C.扩大资本输出 | D.希望利益均沾 |
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
A.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 B.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
C.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 D.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 |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