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恶劣的影响认识不足
B.清政府没有理性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而言,最严重的后果是

A.外国列强大批入侵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
D.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鸦片战争前英国国内政治活动的大事记:
1840年1月16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议会演说时声称中国禁烟使英商蒙受损失,并影响英王“尊严”。
1840年4月7日至9日,外交大臣巴麦尊在议会辩论中提出出兵进攻中国。
1840年4月10日,英国议会下院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优势通过对华战争军费案。
1840年4月10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项论述正确的是
①英王在议会演讲但不立即决策说明元首是虚位,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②英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说明国王在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③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说明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④议会通过对华战争费案后英王同意对华宣战,说明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津条约》签订以后,咸丰皇帝表示:“因思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允行。至进京换约,如能尽力阻止,更属妥善。”咸丰皇帝的这番话表明(   )

A.英法“进京换约”的要求是不正当的
B.清政府实行强硬的反侵略外交政策
C.外国公使“驻京”是危害最大的条款
D.清政府受传统外交体制的束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可能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
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
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全面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读图可知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

A.改变了对华贸易逆差局面
B.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
D.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颂了(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邓世昌英勇海战 D.刘永福抗日斗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两伊战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