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中共二大的分析
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 B.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
C.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 D.提出了革命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办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 )
A.中共一大 | B.中共三大 |
C.八七会议 | D.遵义会议 |
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个资料说明,当时五四运动已经发展为 ( )
A.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
B.全国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 |
C.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
D.工人阶级的爱国运动 |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
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①④ |
某纪实文学写道:“7月9日,烈日灼灼,广州东校场,军旗飘飘,10万军民人头涌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等口号声此起彼伏。”据此判断,该誓师场景是描述( )
A.抗日战争 | B.北伐战争 |
C.解放战争 | D.三元里抗英 |
有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
B.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
D.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
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 )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 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制定这一奋斗目标的是( )
A.中共一大 | B.中共二大 |
C.遵义会议 | D.七届二中全会 |
在谈到中国近代史上某次重大历史事件时,毛泽东说:“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这次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 B.中共的建立 |
C.国民革命运动 | D.土地革命运动 |
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的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的警察演讲起来,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主导作用 |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专制的革命运动 |
五四精神包括( )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民主与科学精神
③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④绝对平均主义精神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五四运动具有新时代特点表现为( )
A.无产阶级在运动中登上了政治舞台 |
B.由先进的知识分子领导 |
C.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
D.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