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以如何理解五四精神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如下图所示。你认为在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上,40.2%的受访者最可能选择的是( )
A.爱国精神 | B.民主精神 | C.科学精神 | D.创新精神 |
(原创)“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以下对这一《宣言》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布于1919年 | B.得到中国共产党指导 |
C.受到工商界响应 | D.体现了反帝爱国性质 |
以下为国际工人运动整体发展的示意简图,数字处填入内容对应的分别是
A.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 |
B.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
C.理论到实践、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 |
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论到实践 |
《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记载“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 B.五四运动时期 |
C.国民革命时期 | D.全面抗战时期 |
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最后的决裂”责任在中共 |
B.1922年中共已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
C.中共应该主动与国民党决裂 |
D.“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发展 |
下列两幅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其相似之处是( )
A.国共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 |
B.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
C.革命任务由反帝到反封建 |
D.斗争区域从南方发展到北方 |
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斗争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
A.2处 | B.3处 | C.4处 | D.5处 |
近代中国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件,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②五四运动 ③黄海海战 ④国民大革命
A.①②③④ | B.③①②④ | C.①③④② | D.③②④① |
“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此语称赞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 B.新文化运动 |
C.五四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
A.武装革命 | B.国民革命 | C.民族革命 | D.无产阶级革命 |
“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力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的重要影响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B.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C.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
下图是对近代文献使用“革命”、“维新(含改革、改良)”的次数统计。其中导致“革命”使用次数最多的相关因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
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
B.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
C.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